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认知失调理论在挽救工作的运用浅析

作者:陈敬晗 · 2012-09-28 来源:凯风网

  李洪志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暗示或宣称“大法弟子”很快会“圆满”,“会有一批人在一种强大的疾病中被淘汰”、“法正人间”、“真相大显”等等。时至今日,这些预言无一兑现。但还是有很多痴迷者执迷不悟,很多接触过痴迷法轮功人员的同志不能理解他们的这种状态,笔者作为一名反邪教志愿者,曾经接触过不少法轮功痴迷者,从所接触的法轮功痴迷者剖析,以为可以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窥见非理性力量是如何左右法轮功痴迷者认知的心理机制,并进行针对性运用。

  一、法轮功与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提出,“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我,包括思想、知识结构、信念、价值观,以及回忆和期望等各种形式的认识;失调是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当认知的心理过程出现两种甚至更多的不一致不协调状态时,便是认知失调。它将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个体的重要程度,进而促使个体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并努力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信息和情境。费斯汀格认为,个体的认知失调越严重,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越大。
 
  费斯汀格还提出了计算认知失调量的公式:
 
  认知失调量=(不一致认知成分×重要性)/(一致的认知成分× 重要性)
 
  下面就以认知失调理论对法轮功痴迷者进行分析,首先列出可能出现的一些重要的认知因素:

  1、法轮功的世界观;
  2、我相信某个特定时间会“圆满飞升”;
  3、基于上述信念,我采取了辞去工作,甚至违法等不可逆转的行为;
  4、特定时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5、李洪志说,现在虽然没有“圆满”,但会在某个时候“圆满”;
  6、李洪志说,我的行为是伟大的行为;
  7、李洪志说,我遇到的困难是邪恶迫害。

  上述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第1项地位突出,赋重要值100(为论述方便,给予一个相对的数字分析),这是因为世界观是一个复杂的信念体系,包含着一个人动机系统的最高层次,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它所包含的个人价值观更是思想观念体系的核心。法轮功习练者痴迷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其坚信“修炼”的世界观。

  不一致的认知项2、3、4项,从重要性讲,这一冲突应该非常严重,可赋重要值50;第5、6、7项是李洪志以“伟大”、“了不起”等言辞对痴迷者认知失调的主动干预,附重要值20。按照正常逻辑,没有“圆满”就应该对法轮功产生怀疑、放弃法轮功才对,可实际情形往往是法轮功痴迷者承诺,如果到某一天没有“圆满”他就转化,可是真到了那一天,他会又提出一个新的日期或干脆耍赖了。

  原因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是法轮功痴迷者的价值观使其在第5项“圆满”利益的认知因素上无限放大,大到他很难放弃。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认知失调量=(不一致认知成分×50)/(1×100+5×100+6×20+7×20)。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由于等式右边的分母非常大,对法轮功痴迷者而言,只会引起较少的心理失调量,比如我们对不少法轮功痴迷者谈及“圆满”落空的问题时,他们并不否认,但他们说并不会动摇他们的信念,甚至有人说即使没有“圆满”也会坚持下去。认知失调产生以后,个体除了努力减少它之外,会努力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信息和情境。这一点也在法轮功痴迷者的表现中得到证实,他们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寻找李洪志“经文”或明慧网的信息;另一方面,极力逃避家人朋友的劝解,回避媒体对法轮功不利的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减少失望的现实所带来的认知失调。

  二、认知失调理论在个案中的验证

  (一)个案还原

  原法轮功练习者沈军,52岁,四川省化工设计院职工,1994年开始习练法轮功,2011年转化。笔者曾经与其有过长时间接触和交谈,下面是他回忆所经历的认知失调:

  在法轮功人员中我算是“得法”较早的一个,1994年就练上了,刚练的时候觉得“圆满”是很遥远的事情,最少也要一辈子或几十年吧。可在1998年底的时候,李洪志出了个“六国讲法”,讲了很多关于“圆满”的事,恰恰在看《转法轮》时,又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也不年轻了,再奔就50岁去了”由于李洪志说,他讲的“法”都有很深的内涵,都不是简单的。我就感觉自己悟到了“圆满”的时间,感觉那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什么李洪志快要50岁了,而是说他50岁的时候就要带我们这些“大法弟子”走了。推算的话就应该是在2001年的5月份。我没跟别人讲,因为觉得天机不可泄露,其实我后来知道有很多人都是跟我“悟”的是一样的。
 
  1999年7月22日,国家取缔法轮功,我跟许多“大法弟子”一样,也走出来“维护大法”,期间经历很多波折,最后单位为了不让我出去散发反宣品,把我调整到单位家属院守大门,但自己没有觉得什么,工作已经不放在心上,一直惦记着那个“圆满”的日子,觉得这都是李洪志的考验,到2001年5月,经受住考验的人,就能够走出来。单位很多人来给我做工作,在他们跟我发生激烈争论时,当时我就说,如果到2001年5月份还没有大事发生,我就放弃法轮功。
 
  2001年的5月份很平静地过去了,我感到有些难受,想到为了法轮功工作都失去了,天天守大门,还长期焦虑,不禁有些难过。不过我还是对来劝我的人说:“不行,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没有办法再回头了。”要问我思想有什么变化,变化还是有的。首先我承认法轮功让我失望了一回,另外,以后又有人再跟我讲“十年正法”的说法时,我会劝其不要轻易相信这个所谓的“圆满”时间。但我自己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转化呢?要知道政府在我身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我想主要是因为自己“圆满”的诱惑太大了,因为对“法轮功”的世界观没有改变,想到一旦转化就前功尽弃,“赌一把”的心态是很强的。
 
  (二)验证及分析
 
  从上例可以看出,如果把认知失调量的公式右边的分子不一致认知成分看成是对信仰的怀疑因素,把分母认知一致的部分看成是信仰的坚信因素,把认知失调量看成是思想转化的指标,就可转换到下式:

  思想转化指数(认知失调量)=怀疑的认知成分×重要性/尚未产生怀疑的认知成分×重要性
 
  支撑一个人信仰的认知因素一般是复合的,如上述个案中,“法轮功”的世界观、对“圆满”的期望等都可能是支撑其信仰的认知因素,全都处于等式右边的分母的位置,认知失调量几乎为0,即使怀疑的认知成分的数值开始增大,分母仍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情形其实表明了怀疑虽然产生但力量微弱,处于受到压制的地位。只有一个人不断地产生怀疑,分母部位的数值不断向分子部位转移,认知失调量才会增加,直到分子与分母的数值接近相等时,怀疑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信念就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笔者以为,由于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可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思想转化的关键期,会出现两种可能,维持或者打破原来的认知结构。第一种情况下是需要继续以非理性的情感力量或单方面的片面或虚假的信息对怀疑进行压抑;第二种情况下则需要有勇气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具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接受新知识的愿望。
 
  三、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对法轮功痴迷者进行矫治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在自己参与的部分挽救法轮功痴迷者的工作中,出现了“假转化”以及信仰重建等制约工作开展的难点问题。从上文可以窥见,针对性运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增加法轮功痴迷者的思想转化指数,来探索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是可尝试的一条途径。只是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由许多原根性矛盾运动逐渐累积,慢慢产生一些微小量变,再到一定的质变。
 
  (一)预防法轮功痴迷者的“假转化”问题。

  “假转化”的情况,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来看,实际是在各种认知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加入了“我做出转化行为”这一新的认知因素。由于这一行为和其真实态度并不一致,会加大其认知失调量,法轮功痴迷者为了解决这一新增加的认知失调量,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或改变对法轮功的态度,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后者居多。李洪志也深知这一点,一是不断要求走出来,二是对假转化但内心恋恋不舍的习练者予以恫吓,其实就是在增加这些人的认知失调,迫使他们以更极端的行为来纠正他们的认知失调。因此,要杜绝“假转化”的现象,要在增加法轮功痴迷者的怀疑思维上下功夫,通过潜移默化地强化其怀疑的成分,来减少内心的不安定和冲突。法轮功人员的不安定很多是由于其内心的冲突无法消弥造成的。如果能够改变其最好,如不能改变,至少不要造成新的认知失调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注重法轮功痴迷者放弃邪教信仰之后的价值观重建


  真正转化的法轮功习练者,面对现实与神话之间的极大反差,必然会经历严重的认知失调。强烈的认知失调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譬如一个贫穷的人中奖有可能会疯掉一样。即使是真正转化了的痴迷者,也可能会经受比较大的认知失调。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表现出悔恨交加,陷入对过去的追悔不能自拔;有的在过去的信念体系倒塌之后,陷入悲观绝望的心境;有的虽能够自我反省和评价,但也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甚至导致法轮功已转化人员反复。因此,“转化”必须着力新的价值观重建,只有减少他们的认知失调,使他们能够建立积极的、能适应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人生信念,才能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针对性解决法轮功痴迷者的排斥心理问题。

  挽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法轮功痴迷者对社会现实的抱怨,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看作是李洪志对心理技术的运用:一是持续不断渲染和夸大社会阴暗面,潜移默化地增加法轮功痴迷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二是转移了法轮功痴迷者的注意力,把他们对法轮功的失望情绪转化成对政府的失望和排斥。这两个作用都起到了增加认知失调公式中分母的作用。但李洪志的夸大和渲染又是一柄双刃剑,在渲染的同时,法轮功组织也与它最初标榜的“真善忍”、修身养性、不干涉国家政治等内容相矛盾,与大多数痴迷者最初的愿望背离,如果我们能够善加利用来增强公式中分子的分量,就能够增加痴迷者思想中的怀疑,引起他们的思考,将会有利于教育挽救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舍得】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