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评论
师徒不同的“选择”

作者:王安鹏 · 2012-05-18 来源:凯风网

  今年5月3日,李洪志以诗的形式发布了“新经文”——《选择》。篇幅不长,目的明确,李洪志又在以恐吓手段威胁人们在常人社会和法轮功之间做出选择。李洪志和弟子同属法轮功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但他们之间的选择大相径庭。

  ——“师父”住院治疗,却叫弟子拒医拒药

  生老病死,是人成长的自然规律,人在成长过程中,生病在所难免。生病之后,及时到医院诊治,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绝大多数病都能治愈。然而,在治病问题上,李洪志选择住院治疗,却叫弟子选择拒医拒药。

  据网上资料反映,李洪志照样生病,1984年7月8日,他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施行急性阑尾炎切除术,将身体的一部分永远切除。除此之外,李洪志1982年至1992年期间,多次到长春市医院、长春市人民医院、解放军208医院、长春市朝阳区中医院等7家医院就医,在单位报销医药费用达52次之多。李洪志虽然对此讳莫如深,但在手术单以及药费报销单上的亲笔签名,且是他住院治疗的铁证。

  “师父”有病住院吃药做手术,却叫有病的弟子拒医拒药,等待他给弟子“清理身体”。“我们修炼人一旦身体出现哪个地方不舒服的时候,我告诉过大家,它不是病。”(《法轮佛法在美国中部讲法》)“练功就能治病,修炼不许吃药。”(《法轮佛法》)“首先得去你身体不好的东西,包括疾病。但是,这里可不治病,我们是清理身体。”(《转法轮》)等等。在李洪志“消业祛病”言论的误导下,痴迷其中的弟子自然走错方向,“拒药拒药”而死亡的弟子达数千之众,落下残疾的更是数不胜数。

  ——“师父”贪图享受,却叫弟子放弃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的梦想,人的所有努力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幸福也是具体可感受的,最基本的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李洪志传播法轮功也是在追求他心中“幸福”,只是别人追求幸福是建立在双手合法劳动上,而李洪志追求“幸福”是建立在弟子的痛苦之上。

  仅从衣食住行上说,李洪志不仅幸福,而且贪图享受。他拿从弟子身上榨取的汗水钱购买房产达7幢之多,其中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米德塞克斯县南布伦瑞克镇饮水溪路27号的豪宅价值近百万美元;李洪志在大陆时购小汽车三辆,跑到国外也是车不离身,2008年2月因违章还被美国执法部门处罚;在吃的方面奢侈,有弟子为他当专职厨师,其中台湾弟子杨为祥为他的饮食起居服务多年……

  贪图享受的李洪志不断编造歪理邪说对弟子进行恐吓,要求弟子放弃幸福,“作为常人来讲,在世间上想追求一个富裕的、有权有势、光宗耀祖的生活,能够在众人面前出人头地、趾高气扬,这就是人所追求的。百年之后,造下的业下地狱去还,这就是人的业力轮报。”(《二零零五年旧金山法会讲法》)“你要舒舒服服的一生,我告诉你肯定是下地狱了。”(《纽约法会讲法》)等等。在李洪志的教唆下,放弃基本幸福的弟子何其多!“一年到头也从没买过衣服,棉衣也是找那种最便宜的买。用常人朋友的话说:‘你是不是就这一条裤子啊!’。”(《破除经济迫害》)

  一方面,李洪志住着豪宅专人伺候、坐着名车四处横行;另一方,弟子食不饱腹饥饿难忍,衣不遮体饱受讥笑,真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

  ——“师父”临阵脱逃,却叫弟子出去滋扰

  李洪志吹嘘自己是“宇宙主佛”、拥有“四大功能”,说弟子是“走在神路上”的“众生之王”,说法轮功是“神迹”遍地……但是,《华侨时报》社社长周锦兴先生就是不信这个邪,公开向李洪志挑战。

  面对周锦兴的挑战,李洪志选择临阵脱逃。2011年上半年,周锦兴相继通过《华侨时报》连发三封邀请信,邀请李洪志公开辩论,接着又撰写《亮战》,决定以一人之力公开挑战。面对周先生的邀请,李洪志放弃自证“神仙”的机会,甘当“缩头乌龟”;面对周先生的挑战,李洪志更是不敢接招,选择临阵脱逃。

  李洪志虽然不敢当面接招,但背后阴招不断,他让弟子选择前去滋扰。自2011年6月起,李洪志教唆弟子三五个、举着标语、拿着麦克风,每周例行公事地到《华侨时报》门前滋扰。当周锦兴把邀请、挑战以及后来撰写的“公审”文章编成《正义特刊》第五期向公众派送时,李洪志又教唆弟子前去行窃,不能行窃的就清购。此举让李洪志捡了一顶取不掉的帽子——“缩头乌龟”,也让弟子被人们骂为“垃圾”、“卖国贼”、“贼娃子”……恶名洗也洗不掉。

  类似的不同选择还有,李洪志在美国选择“遵纪守法”,却让弟子选择“无视法律”;李洪志选择“为妻为女”,却让弟子选择“去情”,其中落下的悲剧举不胜举,真是让人掩卷长叹息!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为师徒,他们选择的方向竟然背道而驰,差异这么大!希望法轮功弟子们,在面对“师父”李洪志的“教导”时,不妨静下心来,对比一下师徒之间不同的选择,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师父”的真实用心了!

 

【责任编辑:一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