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解读《清明》:身处逆境的自我救赎与无奈之举

2021-02-13 来源:腾讯网历史

《清明》一诗作于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党争激烈,时有以王安石为首主张变法革新的“新派”,亦有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首反对变法的“旧派”。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有所牵连。

时逢清明,又是春日,有桃李春风,亦有荒田野冢,既是生机勃勃,又有满目凄凉,对比十分强烈,因而黄庭坚写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可以理解为桃至花期不知愁,愁从游者心上来。也可以理解为桃花不知荒冢愁。或者理解为桃花得意笑春风,野田荒冢葬英雄。

季节逢春,节日清明,节气恰是惊蛰。惊蛰惊蛰,惊醒蛰伏之虫兽,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始发。这时节贵如油的春雨也飘飘而落,浇灌着初生的嫩草。一切又都充满生机与希望,看起来格外的美好。黄庭坚接着写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这既是诗人对于现实景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自然界中生机勃勃,可官场、政治、社会却似乎并非如此,作者此刻的人生未逢雨露、未被滋养。

此情此景,联想到朝中大局,友人的政治立场以及自己所受到的牵涉,黄庭坚想到了《孟子》中的一则寓言:

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这无疑是一个蠢人。孟子也旨在用这个故事讽刺那些屈身折节以求富贵的人。

紧接着黄庭坚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入世为官。

乞人与介子推相互对比,使得介子推愈显名士风骨,而乞人愈发粗鄙可耻。

黄庭坚毫不犹豫的书下“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两句。这两句引用了《孟子》人乞与介子推的典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宁愿效法介子推而死,也不愿折节攀附。

诗人的情感一路转变,从满目愁苦,到目睹生机,再到明心见志。最后,诗人的情感与认知终于达到最高点,突破了眼下逼仄的处境,放眼千秋万世。

仿佛豁然开朗,黄庭坚接着写下“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两句作结。黄庭坚发出了内心的疑问:千载之后谁辩忠奸、贤愚?其实不需回答,他的内心已有答案。千古之后不论成败、忠奸自然都化作一抔黄土、一蓬野草。这既是黄庭坚面对谪貶境遇的旷达,也是无力回天的无奈。

面对人生的起落无常,古人诗词中的旷达或许是作者的宽阔心胸使然,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开解,人生若此,不想开点还能怎样呢?因此,这样的旷达其实是一种愤怒之后的自我安慰,也是身处逆境的自我救赎与无奈之举。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