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道德经》五条处世经:做人要圆 做事要方

2020-10-15 来源:腾讯网文化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我们都知道,2000多年前,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至今影响着我们。

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

《道德经》全文仅有5000字,81条智慧,但是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了多个版本,不光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在读,世界上很多大人物都在读。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很多国学大师和专家,在辩证的分析过后,都推荐一些年龄段的朋友多读几遍。

《道德经》里的五条“处世经”,至今流传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其中在做人处事这一方面,有5条铁律至今影响着我们,很多成功的人物都是早早的就开始研究这本智慧之书。

1.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最上等道德修养的人就像水。

这种人,居住善于选择利于行道出,心灵善于保持在空虚如深渊的状态。行为善于保持仁慈,言辞善于恪守信用,治理国家善于处理政务,处世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因为不和万物争锋,所以不会招来怨尤。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种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另一种理解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这种观点更加的深入人心,主要是告诉人们不要有分别心。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对待万物就像是刍狗一样,既不对这个事物特别好,也不对那个事物特别差,而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对百姓都是一视同仁。

3.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显然,立足点一定是自然法则。

那么这句话就很好解读了,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就是顺其自然,杜绝肆无忌惮的作为,所以才能长久存在。他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想事业成功,一定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被自己的欲望驾驭。

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地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解决方式,完成自我的超越。

4.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衿不长

踮起脚跟就会站不稳,跨步走走不远,自我表现反而不能展现智慧,自我夸耀却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表达的意思是做人要低调)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

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老子所强调的做事的态度,应该是无为而治,用一种不干预,不干涉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

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能手到擒来,越做越简单。

道德经的地位如何,现在还有必要学习吗?

《道德经》是一本分量很重的书,无可厚非。

比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既暗示了以柔克刚,又诠释了长久之道,还与养生、社交相关。

人是社会中的人,做人做事都跟别人有关系,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处世的学问。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