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孔子真的让我们以德报怨?下半句才是重点

2020-09-30 来源:腾讯网文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学史可以明智。”说通俗一点,学习历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由于孔子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被世人奉为“孔圣人”、“至圣”、“ 万世师表”。

时至今日,孔子很多的话都已经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教育我们学习与思考要兼顾,缺一不可,又比如“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则教导我们不要总是担心别人不知道你,只要你做出成绩,自然就被大家所熟知,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不要浮躁,踏实做人做事才是硬道理。

当然,诸如以上富有哲理的名言,在孔子的一生中说过很多,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也经常会用这些名言提醒或者激励自己,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颓废,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然而,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主张“德治”, 即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深信不疑的认为,孔子说“以德报怨”,就是教导我们,当别人欺负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忍,哪怕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不但如此,你还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样一看,孔子果然不愧是“圣人”,思想境界就是远远高于一般人,被人打了不仅不生气,还有心情笑脸相陪,并且对打人的人更好,这种感化恶人的方法确实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孔子真的是在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好人吗?

不得不说,有时候断章取义实在是害人不浅,在理解“以德报怨”这句话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看下原文,看看当时孔子到底是怎么说的,看过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对这句话做个定义。

“以德报怨”这句话出自《论语 宪问》,原文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整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说,有一个学生问孔子,如果别人把我打了,我用道德和教养去感化他,好不好呢?

孔子就说了,当别人以德来对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把你打了,你还以德报怨,那就是个大傻 子,你应该“以直抱怨”,啥叫 “以直抱怨”?通俗一点儿的讲,就是拿起板砖飞了他。

看到这里,有没有一种被雷到的感觉?原来人家孔老夫子并非是要我们做一个窝囊废似的老好人,挨打了还得忍气吞声,而是应该在对待不同人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回敬他,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反对 “以德报怨”这种非常盲目的博爱的。

然而,就因为整段话被人故意给断章取义了,结果使得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被扭曲成了一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也让我们误会了上千年,实在令人不胜唏嘘,当然,在如今的法治社会,我们既不用做“以德报怨”盲目博爱的“傻 子”,也没必要做“以直报怨”板砖飞人的莽汉,在遇到伤害的时候,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才是正道。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