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恰到好处地表现你的善良 相信你的命并不会差

2020-08-26 来源:腾讯网情感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句佛教名言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让很多人以善良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

但实际上,这句话并没有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他是不科学的,善的结果不一定是善报,也可能是恶报,恶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恶报,也可能是善报。

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期望,它劝诫人们秉持一颗善心,这样世界便会更加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笃信这句话的人们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命越差?

人善被人欺,这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之一。

善良,就意味着天真,意味着没有心机,这样的人正是那些心术不正之人下手的对象。

对于那些缺乏道德与人性的人来说,善良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而利益和好处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他们看来,相比于那些心机深沉的人,那些心地善良的人更愚蠢、更好骗、更不容易实施报复行为。

因此很多时候善良的人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样,吸引着虎狼之心前来利用与欺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心地善良,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性本善,善良换来的一定是善良,而并不意味着他们好欺负。

相反,越是善良的人,可能越是经历过人情冷暖,越是经历过世间的痛苦,他们理解他人的内心,所以希望用善良去融化他人。

而当他们被伤害之后,他们的反应会比那些冷漠之人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们要去保护内心所坚持的东西,他们要让利用他们的人吃不了兜着走。

善良与不幸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不幸的命运使人行善,过度的善良让人不幸。

一个人若是从小就受到不公的对待,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他人的冷漠和白眼中长大,那么他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憎恨与报复,另一个就是善良与胆怯。

决定人们变化的或许就是那裂缝中的阳光,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将决定他们的未来。

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那么他们将封闭自己的内心,对他人感到恐惧,对自己也感到无能为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逆来顺受,不敢伸张正义,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些行为表现在外人看来是善良,但实际上这是懦弱、自我怀疑与否定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这不仅不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即使有,也是微弱的,还会给居心叵测之人欺负你、利用你的机会。

所以,有些人的善良并不是善良,而是负面经历所导致的懦弱、胆怯与惧怕他人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命运被牢牢地束缚着。

善与恶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却也是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候,你以为的善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恶,而你以为的恶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善。

因此,善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判善与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不会察言观色,不够了解他人,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己认为的善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但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别人是否愿意或者能够接受你的善良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性格好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内心自卑且极端,认为他人提出帮助自己就是看不起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炫耀,因此对他们的善其实是一种折磨和讽刺,不会被他人所接受,甚至会遭到他人的反击。

其次,关心他人以及提出帮助的时机也要有所讲究。在公共场合特别是朋友亲戚在场的时候,询问别人的困难或不幸是不合适的,而应该选择人少的时候再询问和帮助。

但有些人一根筋,认为善可走天下,由此引发别人的不快。

人与人是不同的,你的善良在别人看来不一定是善良。人们的反应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善良换来的不一定是善良。

善良是美德,更是一种人性的艺术与学问,何时表现、怎样表现等问题是善良的人们都应该思考的,以往的思维方式应该被摒弃。

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你的善良,相信你的命并不会差。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