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

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

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

天下网商 · 2022-07-07 来源:腾讯文化

孙重人的老家在赣西宜春,却在深圳工作20多年,因受南兆旭《深圳自然笔记》影响,思乡之情日深的他,专程回乡自驾游,历时一月余。他走访山川名刹,寻找延续千年的耕读文化传统,感受新时代农村建设成果,足迹几乎踏遍赣西各地,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系列随笔,集成《所念在家山》一书。

《所念在家山》分“莫以宜春远”“明月照深山”“问道武功山”“沉睡的森林”“在北纬28度”“九岭腹地行”“寻找桃花源”“家在田园中”“禅是一枝花”“曾过书院来”“乡土的记忆”等共13辑。游子羁旅、乡土情深、耕读传承、绿色家园……在作者徐缓如水、富有诗意的笔下,如赣西的山水画卷,又如赣西的历史书页,一一平展开来。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文豪韩愈在赠友人诗中说“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如今高铁纵横、高速四通,千年前数月的行程,今天几小时即可到达。“宜春不再远,江山更好游。”

作者笔下的赣西,和笔者的老家浙西南,地理位置相邻,人文传承相近,所以随着作者之笔漫游赣西,又好似神游浙西南:封禁四百年的秘境官山,让人想念拥有“长三角第一高峰”黄茅尖的龙泉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丰寒兰,让人记起老屋墙角曾种过的两株野生兰花;陶渊明故里秀溪、黄庭坚修水故居,让人留恋以“一枝红杏出墙来”流传千古的龙泉叶绍翁故居、以《牡丹亭》演绎凄美爱情的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云锦杜鹃,让人想起少年时代与同伴上山砍柴之余,采摘杜鹃花花瓣偷吃的趣事……更有一年阳春时节,在丽水少师任职的我,与一众学生漫步瓯江上游,越浅水、入江洲,眼前突现一片火红的杜鹃花,令人顿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感。书中还有诸种江南特色美食,如米酒、米粉、糍粑、清明果、竹笋……文字缺五彩,却令舌生津。作者讲述的“五斗米农场”“和顺庄园”的开发理念与发展实景,也让笔者想起曾去过的以“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闻名的龙泉宝溪。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国人怀念千余载,作者漫游赣西,却也有一次“梨花源”之旅:清明时路过一村,百花盛开,作者巧遇一摘菜回家的姑娘,盛邀他们到家喝茶、赏景,姑娘家的老屋门前,一棵硕大的梨树正花团锦簇……然而,此后重游,却再找不到那户人家、那棵梨树。对于游子来说,桃花源更像是故乡的一个隐喻,很多人从故乡走出,却也像渔人一样,再也找不到回去的洞口。作者在后记中说:“故乡情怀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灵皈依与精神寄托。”阅读“所念在家山”,回想“桃花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唤醒的是每个人心里共有的乡情、乡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我相信文学更是如此。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孙重人的老家在赣西宜春,却在深圳工作20多年,因受南兆旭《深圳自然笔记》影响,思乡之情日深的他,专程回乡自驾游,历时一月余。他走访山川名刹,寻找延续千年的耕读文化传统,感受新时代农村建设成果,足迹几乎踏遍赣西各地,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系列随笔,集成《所念在家山》一书。

《所念在家山》分“莫以宜春远”“明月照深山”“问道武功山”“沉睡的森林”“在北纬28度”“九岭腹地行”“寻找桃花源”“家在田园中”“禅是一枝花”“曾过书院来”“乡土的记忆”等共13辑。游子羁旅、乡土情深、耕读传承、绿色家园……在作者徐缓如水、富有诗意的笔下,如赣西的山水画卷,又如赣西的历史书页,一一平展开来。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文豪韩愈在赠友人诗中说“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如今高铁纵横、高速四通,千年前数月的行程,今天几小时即可到达。“宜春不再远,江山更好游。”

作者笔下的赣西,和笔者的老家浙西南,地理位置相邻,人文传承相近,所以随着作者之笔漫游赣西,又好似神游浙西南:封禁四百年的秘境官山,让人想念拥有“长三角第一高峰”黄茅尖的龙泉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丰寒兰,让人记起老屋墙角曾种过的两株野生兰花;陶渊明故里秀溪、黄庭坚修水故居,让人留恋以“一枝红杏出墙来”流传千古的龙泉叶绍翁故居、以《牡丹亭》演绎凄美爱情的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云锦杜鹃,让人想起少年时代与同伴上山砍柴之余,采摘杜鹃花花瓣偷吃的趣事……更有一年阳春时节,在丽水少师任职的我,与一众学生漫步瓯江上游,越浅水、入江洲,眼前突现一片火红的杜鹃花,令人顿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感。书中还有诸种江南特色美食,如米酒、米粉、糍粑、清明果、竹笋……文字缺五彩,却令舌生津。作者讲述的“五斗米农场”“和顺庄园”的开发理念与发展实景,也让笔者想起曾去过的以“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闻名的龙泉宝溪。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国人怀念千余载,作者漫游赣西,却也有一次“梨花源”之旅:清明时路过一村,百花盛开,作者巧遇一摘菜回家的姑娘,盛邀他们到家喝茶、赏景,姑娘家的老屋门前,一棵硕大的梨树正花团锦簇……然而,此后重游,却再找不到那户人家、那棵梨树。对于游子来说,桃花源更像是故乡的一个隐喻,很多人从故乡走出,却也像渔人一样,再也找不到回去的洞口。作者在后记中说:“故乡情怀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灵皈依与精神寄托。”阅读“所念在家山”,回想“桃花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唤醒的是每个人心里共有的乡情、乡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桃花源”到“所念在家山”,我相信文学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