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你帮助了别人 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厉害

2022-05-05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

最近我就天天在抖音刷一位66岁的老先生。

王德峰,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

王德峰讲,去年冬天,有一天特别冷。

他在学校开会到很晚,下班出门,感觉寒意逼人。

这时,妻子打来电话,说今天冷,你早点回家,我已经做好晚饭,等你回来吃。

教授想着热气腾腾的晚饭在家里等,心里很高兴。

回家路上,他忽然看见一个小贩在卖烤红薯。

那么冷的天,小贩冻得瑟瑟发抖,但炉子上还有一大堆红薯没卖完。

显然,这一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小贩不能回家。

教授生了恻隐之心。

想着自己马上可以到家,吃上热腾腾的晚饭。

而小贩却不得不在寒冬里为了一点生计发愁。

他于是买了八个烤红薯,想着多买一个,小贩就可以早一点收工。

教授说,他拎着这八个红薯回家,心里升起了满足感,同时,还有一种优越感。

他想,我毕竟是教授啊,而他只是小贩,所以我才帮得了他。

这样的故事,如果我们普通人遇到,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很少有人再往下思考。

而哲学教授就不一样了。

他回家以后,吃着晚饭想起这件事,就发现自己境界不高。

他觉得自己帮了人,有满足感,这没问题,毕竟是做了一个善举。

但同时还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境界就不行了。

因为人和人之间,经常互相帮助。

你帮助了别人,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厉害。

换一个场景,对方可能就会帮助你。

人不应该有身份地位的分别心,更不应该因此而生出优越感。

我觉得这个反思很有道理。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事。

比如疫情期在家隔离,你可能会给隔壁的奶奶送蔬菜。

比如新来的同事业务不熟,你也许会经常指点他。

比如亲戚家里困难,你多半也不时给他帮助。

我们的教育里,大多是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去想问题。

“别人帮了我,我应该怎么办?”

答案很明确:应该感恩,并尽量回报。

但是,如果“我帮了别人,我该怎么想?”

很少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王德峰教授的故事,给了我启发:

我们帮助了别人,可以有满足感,因为确实是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不要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居高临下,沾沾自喜,因为你不一定就比别人厉害。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

而我们都会在修行中感觉混沌、迷茫。

这时候如果有明理善思的人指点一二,这真是非常可贵。

我慢慢发现,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些解不开的疙瘩。

那些百思不得解的事情,在我们心里缠绕着,敲击着,让人十分苦闷,却又难以言说。

这种时候,学习就是最好的良药。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刷短视频,其实刷对了内容是一种学习,因为如今短视频上还有很多别的知识。

比如《新知十讲》,邀请了各个领域的学者,以十讲的篇幅,讲解一个知识主题。

复旦文学教授梁永安,讲很多人生故事,帮你对抗三十岁焦虑。

教授蒙曼,扒一扒隋唐的皇帝,陪你读点不知道的历史。

马未都,讲古人的黄金酒壶、黄金香囊,跟你聊聊收藏。

人文、历史、科技、金融、考古……都是教授讲干货。

看看他们,比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有意思多了。

其实一个人活得快不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

我们想要过好这一生,要学的真不只是怎么赚钱,怎么出人头地。

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去了解这个世界,去思考怎么看待此生。

你说对不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