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 好好把握那些能改变的

2021-07-08 来源:腾讯网文化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

他认为水有七善,其中 一善“动善时”,就是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年轻时觉得,“顺势而为”哪有“逆天改命”来得荡气回肠,积极向上?

等年纪渐长才醒悟,真正积极的人生,就是一种可持续的“顺势而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在老子的眼里,水是万物中最能适应环境的存在,遇山川就成小溪,遇平地就成江湖,看似随地赋形,实则无坚不催。

人也应该学习水的精神,无论何时都能从缺陷与困境中突围出来。

相传老子的母亲怀胎81载才生下的他,所以他“生而白首”。

后人据此推断老子应该是一个白化病患者,一只眼睛还看不见,再加上一对又大又软的耳朵(“聃者,耳曼无轮也”)。

这种长相不仅算不上英俊,甚至还有些“惊悚” 。

外貌上的缺陷注定了他的孤独。

但他并没有因此空虚、愤懑,而是选择接纳,即使后来声名远播,他也依然享受“隐君子”一般的生活;

不喜社交,也没有广收门徒,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与天地间进行精神往来,这份孤独正是他创作《道德经》的基础。接纳远比愤懑来得勇敢,顺势而为远比无效抗争来得高明。

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意思是我能居庙堂之高,也能处江湖之远,高洁的地方我能呆,泥沙俱下的地方我也能呆,跟任何人都能相处愉快。

苏东坡62岁时被流放到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而是蛮荒僻远的“天涯海角”,毒虫栉比、缺衣少药。

面对这样的环境,再想起归乡无望的事实,被贬谪到这的读书人都终日郁郁。

但苏东坡却能一边啃着大芋头,一边要求百姓给他讲当地的鬼故事,吃饱喝足还能面朝大海咏叹一番: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

单看这首词的意象,旁人很难想象出苏东坡正处于一个前途未卜的恶劣环境中。

他不是没做最坏的打算,只是依然想过好眼前的生活,所以每贬谪到一处,必留下一些佳作、一段佳话。

像“东坡羮”、“东坡豆腐”、“东坡肉”这些美食,都是他被贬黄州时创下的。

这种“随缘自适”的乐观,就是一种对环境的顺适而为。

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好好把握那些能改变的。

顺势而为,就是一个先接纳、再面对、最后有所作为的过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