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宋词中的“双璧”: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 都是经典

2022-05-17 来源:腾讯文化

中国人的“出世”古往今来不乏其人,那些山间野趣、农户渔村的魅力从来没有折损过。反映农家生活的诗词也不计其数,其中精品层出不穷。陶渊明、陆游、范成大等大诗人都有许多名篇佳句。

词这种体制多是言情,虽说以相思怀人、悲春伤秋的题材居多,但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宋词也不在少数,今天和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小令,可谓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中“双璧”。

 

第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读音wú,亡赖即无赖。

直译:

溪头芳草青青,溪畔茅屋几重,吴侬软语似美酒,教人醉里听。屋前农家老夫妻,其乐融融。

大儿溪东种豆,二儿忙着编织鸡笼,最让人偏爱的小儿子,懒洋洋地躺在草地,手剥莲蓬。

 

辛弃疾是真正的少年英雄。他生长在“敌占区”,眼见金人的铁骑践踏自己国家的领土,在一腔爱国情的驱使之下,他集结了众多立志报国的勇士投靠耿京的义军。在义军中,辛弃疾奉命南下建康(当时南宋的都城)与南宋当朝联络,共议抗金之计,在返回北地的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杀,义军也已溃散。义愤填膺的辛弃疾只带了五十余人勇闯几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将他押送至南宋,交给了朝廷。此时的辛弃疾不过二十余岁,敢以五十骑击敌万人,这是何等的英勇。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岂不是他少年时金戈铁马,沙场纵横速写。

 

可惜南归后,小朝廷对他很是忌惮,一是来自敌区,不敢完全信任,二是朝廷偏安一隅,根本不思复国,渐渐地,辛弃疾就如宝剑蒙尘一般被南宋“闲置”了起来。

淳熙八年(1181年),正值壮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建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此闲居。本首《清平乐 村居》即是作于在上饶期间。

辛弃疾一改平常爱用典、“掉书袋”的特点,将本首小令填得清新淡雅,绘声绘色。全词不用任何典故,没有一点比兴,全用白描。将一户普普通通的五口之家日常的片段描写得生动活泼,使读者历历在目,虽然都是淡淡白描,但是本词读来却饶有风致,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功力。

 

第二首反应农家生活的小令更为绝妙,这就是苏轼的《浣溪沙》

浣溪沙

宋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苘:音qǐng,苘叶就是指苘麻,也叫白麻。

络丝娘:原本是一种虫子,夏秋出没。又名莎鸡、络维。李白的《长相思》中有“络维秋啼金井阑”诗句。本词中,络丝娘指采桑养蚕的农家女。

垂白:头发渐白的老人。

“捋青捣麨软饥肠”一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太好理解。捋青就是捋下青黄色还未完全成熟的麦子。

麨:音chǎo,将麦子炒熟后再碾碎制成干粮。

软:唐、宋时期的口语,赠送粮食之意。软饥肠即饱饥肠。

 

直译:

茂盛的麻叶在艳阳下润泽发光,村庄里弥漫着煮茧的清香,年轻蚕妇的欢声笑语在竹篱间回响。庭院里的青年将新麦炒制成干粮,微醺的老翁殷勤唤我赶快尝尝,我高兴地与老人闲话家常:种下去的豆子几时能黄。

 

本首小令是东坡任徐州太守期间所作,本词就是一卷农家风情图。诗人描写麦收时节的农村场景,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官来刻画丰收即景,热情淳朴的老农,平易近人的太守在村舍前拉起家常,这是何等逼真生动的一幕,诗词字句中浸透着浓郁的生活情味,怡然自得的太平景象,尽收眼底。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