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几多风雨几多迷:寻访谜一样的固原古城

作者:闻海霞 闫晶 倪会智 · 2016-06-02 来源:新浪收藏

  固原明清古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依清水河,民间传说称固原城头伏东南清水河,尾展翅于西北,犹如“金龟吸水”。而再往上追溯,固原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古城承载了浩瀚厚重的历史文化。寻访这里的地名文化,我们的脚步便从这座古城开始。

 

  重建的靖朔门(非原址),横跨城市南北要道

  虽然已经快到仲夏,但是下过一夜雨的固原让人感到分外阴冷,很多当地人都继续穿回了毛衣,甚至是毛呢大衣。固原距离银川仅仅350公里,但在这里似乎穿越了季节,丝毫感受不到夏日的暖意。冒着大雨,记者驱车赶往位于原州区西城街的固原博物馆,那里是采访的第一站。

  书页里的秦汉“湫渊”

  “湫渊”是个古地名。根据宁夏文史馆员、宁夏地名专家委员会专家鲁人勇先生提供的线索,我们准备在那里寻找一块神秘的石碑。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华山以西国家级祭祀重地有七大名山和四大名川,湫渊为四大名川之一,是唯一入选的高原湖泊,祭祀的主要对象为人文始祖伏羲。而“湫渊”,据史学界考证,正是现在的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东海子遗址。追溯这段历史,固原古代历史的辉煌可见一斑。

  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整个博物馆显得静谧而古朴,门前堆放着建筑材料和砂石水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和布馆,我们要找的石碑恐怕不在这里。我们不甘心地翻阅了大量资料,在书页中找寻到了与之相关的石碑——《重修朝那湫龙神庙碑》的拓片及碑文,碑文中有“开成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考之传记,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等记载。据书中记载,该碑“现藏原州区文物管理所”。

  秦汉国家级祭祀重地中的四大名川,分别为黄河、湫渊、长江、汉水。湫渊作为高原湖泊,为什么能列入国家祭祀重地名录呢?记者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上看到一篇考证文章(作者:张有堂、杨宁国),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先秦文化中人们“观物取象”的观念。八卦的创始人伏羲被奉为上上圣人,视为龙文化的创始人。秦汉时期,皇帝一直被视为龙的化身,汉高祖宣扬自己是“龙种”。而秦汉祭祀的名水中,只有“湫渊”中有“龙”。

  博物馆里的古城复原模型

  博物馆一楼门厅,有一座完整的清代固原古城复原模型,只见垛口森然,炮台丛列,如一把精心铸造的战争之剑,锋利逼人。看到这固若金汤的驻防级别,不难想象历史记载下的那些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护城河、城门楼、鼓楼、县衙、城隍庙、民宅……驻足仔细琢磨,会发现这座古城不同寻常的精妙。

  古城是罕见的“回”字型结构,分内城和外城。据《固原州志》记载:“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十八座;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

  如今我们还能在固原市区中看到重新修复过的城墙,多是砖包土结构,高高地耸立在老城区的边缘位置,巍峨而庄严,好似一位风骨老者。

  东西南北城门的数量也很有玄妙。北边城门有一座,为“靖朔门”;西边城门有两座,为“保万门”和“威远门”;东边城门有三座,为“安边门”“靖远门”(最里面那道城门没有名字);南边城门有四座,为“镇秦门”,“兴德门”和“镇夷门”(第二道门没有名字)。光是看到名字,都透出一股作为军事要塞的霸气和威猛。如今,“靖朔门”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被再度起用。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南门和东门的内城和外城还带有半圆型的辅助建筑,叫做“瓮城”,用于军事布防。可以想象,当敌人好不容易攻破一道城门,正志得意满继续前行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跌入了这座古城的陷阱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巨石和乱箭,而在固原古城的南边,这样的“陷阱”竟然有两座。

  这一、二、三、四的城门个数排布究竟内含什么玄机呢?

  “固原”名称由来

  固原之名始于明,其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唐代广德年(793年),今固原一带陷于吐番,原州先后侨居于今甘肃的灵台、镇原,因而固原地方就只好称之为“故原州”;明初以“故原州”废城为固原里,隶陕西布政司平凉府开城县。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增设固原巡检司。十四年(1449年),蒙古各部大举入犯,遂于景泰二年(1451年)修复故城驻军戍守,并依“古原州”“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取“固若金汤”之意。

  二是以地险得名。因固原城周围历代均有雄关固锁。如汉代的萧关,实为关中北面的门户;唐代的陇山关,是当时全国6个上关之一;唐代的原州七关,也都在原州周围。因此,“以其城池险固,因名固原”,名曰固原,为巩固中原之边界也,“三边雄封,金汤乃固”。

  谜一样的固原古城

  要想了解城门数字的奥妙,必须说说固原古城的历史。这座饱受战火洗礼的历史名城,其辉煌过去令人心生感慨。记者查阅了大量史料,梳理出了固原古城作为军事、政治、文化重镇的脉络。

  据《史记》记载,汉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铁骑大举从萧关古道进犯关中,长安陷入极度危险。守卫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卯血洒疆场,最终为国捐躯,却也为西汉王朝组织军队反击匈奴赢得了宝贵时间。

  北地都尉孙卯的战死,使西汉政府充分意识到萧关军事要塞的重要和防御力量的薄弱。为使这个中原王朝的北大门更加坚固,汉武帝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将北地郡的一部分划出,置安定郡,寓意“关中的安定系于此地”,郡治高平即在今天的固原,这也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级建制。

  在西周时期,《诗经》中就有发生在固原一带的西周与猃狁(即后来的匈奴)的战争记载。《六月》里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以及《出车》中以一个武士口吻自叙的“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等都足以说明,从西周开始固原就是中原王朝镇守边疆的一把战争利剑了。

  到了秦朝,固原成为拱卫关中的西北部的雄关之一,历史上的“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从当时背景看,萧关的设置,主要是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筑亭障以逐戎人”;从自身环境讲,这一带属要塞之地,宜于设关。另外,关隘的设置,也加速和强化了这条要道的畅通。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固原设郡,都成为奠定我国古代西北交通史上的一块基石。

  历史经过了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期、隋朝的短暂统一之后,为李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雄厚基础。公元7世纪初,李唐王朝统一全国后,除在今固原继续设置原州建制外,还继续保留着隋朝他楼县的建制。

  在历经数百次战火洗礼和数次改变修筑后,固原城池在明代再次迎来原建城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这座古城最后定型的朝代。在明人看来,固原“三边据险,固原居中,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是谓四塞之接也”。为防蒙元残余势力南侵,明王朝先后在国防线上设立了九大军镇,史称“九边军镇”,布置兵力少则几十万,多达百万。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蒙元余部鞑靼、瓦剌等入侵加剧,明政府为进一步加强防御、便于有效调度各军镇部队,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陕西三边军务”,以兵部尚书等朝廷高官兼任总督,节制调度诸镇。至此,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犹如国家最重要的特大军区所在地,“屹立一巨镇矣”。16世纪,固原城防迈上新台阶,并增设角楼、炮台等,内外城皆高三丈多,仅内城垛口就有1046座、炮台28座,外城军事设施更加完备,四道城门分别被命名为“镇秦”“靖朔”“安边”和“威远”,当时它堪称西北最杰出军事建筑之一。

  清初,由于西北用兵不断,固原的军事位置继如明代,陕甘总督仍驻节固原,节制陕甘两省,旋即兼辖四川,改川陕总督。

  查阅完这座古城的“身份牌”,我们又陷入了对城门的猜测。城内西北面主要是草料场和马场,城内东南为县衙、庙宇、民宅,想来如果有敌军进犯,大多自北门、西门入侵,门少则易守。

  跟固原市文联主席杨风军和固原本土作家牛红旗谈及此事时,他们二人均表示并没有看到过相关的记载和论证,但如果按照民间对于风水的解读,应该是应了固原古城“金龟吸水”的地形,南边的四道城门,最外边的“镇秦门”刚好与城外的清水河相连,从地图看来,就像一只金龟在啜饮河水。

  固原市地方志研究员佘贵孝也说,关于城门数量的考证,各种史书的确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固原古城的西北角外十里左右有秦长城的驻防,不知道这是不是西北边城门设置较少的原因,但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固原古城的地势是东南低,西北高,这样一来,城里有雨水的时候,都会顺着坡度慢慢流到清水河里,古城基本不会被淹。

  记者把同样的疑问抛给了正负责固原古城遗址北城墙西段、西城墙北段抢险加固一期工程的原州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负责该项目的小刘听了之后也连连摇头,表示对此不知情。

  古城建筑的几个细节

  还有几处细节,反映出固原明清古城建筑之精妙。

  “原州古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居住在固原老城区小南寺巷的崔仁先生告诉我们,他对固原古城的城墙和城门做过研究,有几点发现。“固原古城的城墙底座有3层石条,城门楼底座有5层石条,使用这些石条一是为了防碱,二是为了更加坚固。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城墙部分往上盖的时候每米往进收18公分,炮台和城门楼每米往进收10公分,这样一来,整个固原古城墙就呈梯形结构,结实而美观。这错开的8公分刚好能让炮台和城门楼自然凸出,这些数字是我亲自测量过的,错不了!咱们这固原古城可比西安古城漂亮多了!我特意到西安古城上面看过,西安古城城墙顶上是平的,固原古城的城墙顶上是‘狗牙子’型,也就是有两个错层,每层错20公分,这凸出的40公分,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你想想,敌人爬到顶上的时候得折腰仰头,这样的姿势多难向上爬啊?还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南边的‘镇秦门’和‘镇夷门’上修建了半圆形的城墙,那叫‘瓮城’,东边的‘靖远门’上修有圆形的城墙,那叫‘月城’,都是为了把敌人禁锢其中置于死地的,你说妙不妙?还有,固原城墙里面登城的路是‘一跑’,西安城墙里面登城的路有‘两跑’。‘一跑’就是一路到顶,‘两跑’也就是路分两段,中间有平台……”

  崔老先生说起古城墙、翻阅老照片的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作为本地人对古城的眷恋和自豪。

  可惜,固原古城,这座既能出击运兵,又能藏兵防御的边关型砖包古城,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毁,城砖被用于修建城市防空地道。今城市西北角保留了一段砖包城残部、内城东南角有一处古城墙上的魁星楼,其余平毁。

  但作为城市遗址,固原古城于2008年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与中亚5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捆绑申报点。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