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攀攻淋沥山古道 凭吊三国古战场

作者:盛祥贵 · 2016-05-19 来源:原创(凯风安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距黄山市黟县城南3公里处有一名山——淋沥山(又名林历山),巍峨耸峙,逶迤绵延,呈东西向横卧在黟城南部,东临漳水接西递景区,南接渔亭镇桃源村山麓,西邻南屏景区,北面则是是平坦开阔的皖南黟县大盆地。远山明秀,近水碧天,田畴如织,房舍俨然,村前屋后,桃绿柳荫,阡陌纵横。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记载:林历山,县西南十里,高三百仞,周三十里,四面壁立,径路危狭;汉末,山越陈仆、祖山屯此,恃险为害;建安十二年,孙权遣贺齐讨之,齐阴募轻捷士于隐险处,夜以铁戈拓山潜上,悬布以援下人,得上者百余人,令分布四面鸣鼓角,贼惊,守路者皆逆走,大军乃上山,击破之,今山上寨基墙壁尚存;山之东为垂珠洞,可容数十人,幽邃冥曲,石骨相次,即石刻佛像,泉自石出,四时滴沥;其西有瀑布,自千丈崖下,曲环肖象象鼻,瀑布悬泻由环出,上有仙人棋盘石,入夜或见金灯如流星千百,飞坠满野;传为贺齐将军破“贼”万余,千军血结,散为磷火,不足怪矣。又史载: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林历山一战,贺齐俘获山越士兵近万名,俘杀陈仆、祖山所部将士7000多名,陈尸遍地,刀箭狼藉,鲜血将山溪泉水染得通红,歙县的金奇、毛甘率部众降。贺齐大获全胜,平定了整个歙黟地区,孙权诏令将歙县一析为五,在保留歙县建置的同时,于其东乡置始新县(今浙江淳安县)、南乡置新定县(今浙江遂安县)、西乡置犁阳(今屯溪)、鸺阳(不久改名休阳、今休宁)二县,将黝县改为黟县,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即后来的徽州,时谓一府六邑,正如北斗七星之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任命贺齐为首任太守,加封偏将军。此战,贺齐出奇制胜,是中国古代战史中出色的山地攻坚战例之一。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鉴。  

  原曾关注过关于这座山的很多资料,经常去山下的碧阳镇钟山村余光组和老人“噱鳖”,了解这座神秘山的来历:宋元以来,多有名流韵士蹑履登临,赋诗作记,始出“淋沥八景”:一曰炉峰插汉、二曰象鼻锁云、三曰瀑布飞空、四曰棋枰仙迹、五曰石洞流霞、六曰孤松盘翠、七曰烟雨铺海、八曰金灯夜现。清顺治乙酉年(1646),歙人吴孔嘉登临淋沥后发出感慨:“至黟者以不得游兹山为憾事”。  

  美丽的诗篇还不足以衬托淋沥山的神奇,于是又演绎起众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奇来——陶渊明三十代孙陶庚四,步履先祖遗踪,出游遍览山水,至黟南淋沥山,爱其山水奇胜,风俗淳古,遂卜宅居之,即今日陶村祖先也;秦桧兄弟淋沥山“道一堂”求学,传是“一门三宰相,并无半忠良”,南屏至今留有“秦家街”之地名;太平军藏宝淋沥古刹,主帅仆童泄密遭不测,18堆宝藏成千古之谜,民谣“大岭坞,十八堆,哪个挖到一堆,富即赛过徽州”,除了“八景”,还有“金鸡叫,当鼓响”、“金漆碗”、“吼马笼”等。  

  岁月轮回,一切都成了久远的记忆,数十年来林历山鲜有提及。如今,户外活动的兴起,此山成了人们踏青秋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座古山,千年来留下的诗文能够作为远古的真实影像,令我们心动不已。  

  末春时节,我们一行越过黟城南边的村庄和田野,开始登山,穿行在杉竹林间的古道,沿途的山光野风,逶迤的苍翠青绿,不时入耳的涧溪水声,春山出崖的映山红,回望间时隐时现的山间小筑民居,让我们离迷沉醉,不时的惊奇中好似经历了一次次世外桃源仙境的旅行。  

  过了山腰的水库,见林边有一个钢索滑轮,是当地人砍伐木竹后运下山的设备,大伙好奇驻足细看。沿着山林中的古石板道,行至此山约莫三分之二的地带,开始没有了路,荆棘丛中继续穿行。杂竹林中遇到一位在拔笋的老人说有村民在山上造林锄山时曾挖得箭镞和古钱币。听到此说,好奇心驱使我们继续探路,尽管草木茂密,灌木丛间的荆棘遍布,时不时来羁绊着我们的手脚,划破了脸颊,手被小刺扎了好几次,我们全然不顾,继续前行着,希望能有所发现……  

  终于登上了峰顶,放眼望去,整个黟城盆地一览无遗,县城那些既熟悉又模糊、既现代又古朴的景象尽收眼底,如此风光交织出了一幅人间美景。  

  穿越在这座林竹茂密的山林间,伫立脚下这块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遗址上,大伙在山脊的古道上休憩时,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这片风光旖旎的山景中,仍旧能够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悲壮和惨烈,尤其是呼啸的山野之风扑面而来,好像是千军万马正席卷而过,让我的思绪透过时间的隧道,仿佛回到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悠悠岁月。往事越千年,当年的斑斑血迹早就在悠长的岁月里悄悄拭干,古战场悲壮的凄厉声也在社会进步的喧嚣声中淹灭。但青山依旧,日月同古,凭吊这千年古战场,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林历山,一座历史沉重又久远的标志山峰,唤起我们对自然山水最原始的挂记,多少年来,她一直默默见证和守望着徽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历程,正等待着真正懂她的人们的到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