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二条旧杂货铺:珍贵的收藏 珍贵的北京味儿

作者:佚名 · 2016-03-27 来源:北京晚报

 

 

 

  初春,中午,廊房二条。桌上一瓶绿牛二,一碟卤肉和卤下水,一碟花生米。景泰蓝的大碗中,几条小金鱼抻着脖子拼命喘气儿。坐在桌子旁的孟东明和房东,抽着烟聊着天儿。孟东明是“二条杂货铺”的掌柜。自打去年秋天正阳书局搬走后,这里的“北京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一口京片子的老孟和他的旧货杂货铺,在这条胡同里也越发显得另类。

  满是回忆的杂货铺

  杂货铺里真的很杂。里面摆着数不清的景泰蓝、老工艺品等旧货。小铺不过二三十平方米,进去连转个身都费劲,高高的货架挤满了屋子:80后记忆中的玩具小钢琴戳在柜子的角落里;曾经流行的玻璃花瓶,现在看起来又土又怀念;旧台历、瓷熊猫,更是让人充满回味……

  这个杂货铺2008年在廊房二条落脚开业,虽然饱含着京城生活的特色,却难以用生意的好坏来衡量它是否算成功。53岁的掌柜孟东明,刚刚和房东先生吃过午饭,他从桌上撤下去没吃了的花生米和凉菜,回头和记者聊了起来。

  喜欢收藏的大厨

  孟东明的爸爸早年间做灯笼穗的行当,为躲避战乱,他来到北京。等孟东明出生的时候,他家已经搬到了陶然亭游泳池旁边。紧挨着他家,就是当时的北京首饰厂。公私合营之后,与之有关的很多手艺人都在这里工作,在工厂的门市部里面出售的各种有趣的饰品,做工精湛,给儿时的孟东明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1981年,孟东明高考落榜,后来学做西餐大师傅。当时的孟东明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和平宾馆做厨师,收入足以养家糊口。孟东明很用心,十多年的时间,他成了一级厨师。

  那个时候,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喜欢去饭店改善改善,当时,孟东明还真不为今后的生计发愁。小时候受过首饰厂里手艺人的熏陶,长大工作了,手里攒了点儿钱,他就开始到各个旧货市场转悠。前门西河沿到宣武门,楼南边与平房区之间的那条小街,曾经是个市场,有很多小摊;崇文区的白桥,后来的什刹海岸边,他都常去。“我收藏的是记忆,不是价格。”提起收藏,孟东明特地强调。

  如今偶尔有一些大学生来店里闲逛,会勾起孟东明的大学梦,他特别喜欢跟学生们聊天。有时候他会翻出柜台里的绣花鞋垫给学生们介绍过往的事:“小时候,我的鞋就是妈妈做的。纳鞋底子时,她先捏着针在头上蹭,是让头上的油润滑针,接着使劲往鞋底子上捅,顶针有时候都顶不动,得用牙咬住了针,使劲往外拉。一双鞋做下来,嘴都磨破了,手指头也都勒变了形。”孟东明说,妈妈做的鞋,小时候他特别珍惜,下雨街上积水,那得把鞋脱下来,抱着鞋从水坑里面趟过去。“其实,最珍贵的收藏不是文化,而是我们的记忆。”他说。

  想开博物馆的掌柜

  2003年,下海后的孟东明经营的小饭馆停业了,他逐渐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收藏家。最初在城南旧货市场开设小店,2008年离开那里,来到了廊房二条。他说那天下午他在小胡同里寻摸门脸,遇上了房东,俩人一聊,相见恨晚。于是,他将自己的小店搬到了这里。随着廊房二条改造的进程,他的小店与旁边的正阳书局,还有不远处的“爆肚冯”,算是廊房二条难得保留的京味儿店铺。

  守着前门外的平房区,有居民搬迁啥的,他都会去转悠转悠,常常收获颇丰,慢慢也有点儿小名气。

  8年过去,孟东明小铺的房租依然和刚租下时一个价儿。这么多年过去,北京地价房价租价翻了跟头,可房东却始终没有提过涨钱的事儿。“我们老哥儿俩关系挺不错,他也爱聊,偶尔喝点儿小酒,我们很快乐。”前些年,孟东明在延庆永宁租了个小院子。他下一步打算是开个咖啡厅和“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茶馆儿。永宁是个古镇,据说当地有43座庙,我想,到时候把那里的老人都请去,免费喝茶聊天,听听他们的那些回忆和故事。”

  孟东明说,自己对钱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欲望,他很乐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收藏记忆”上。同龄人见他活得潇洒,求“点化”。“我们穷过,吃过窝头咸菜。你今天无论再做什么,你还能吃不上窝头咸菜吗?所以,想做什么就放开去做。”孟东明说,父亲是他的偶像。如今已84岁的老爷子时不常骑个自行车,从陶然亭骑到廊房二条,给他送饭。去年他一夏天没营业,带着老爷子去永宁小院住。老爷子也淘气,这个岁数,“他还爬树。”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