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篾匠手艺渐行远去 宁国有一种手艺叫“篾匠”

作者:佚名 · 2015-11-28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

 

  俗语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诸如圆圆的筛子、小巧的竹篮、结实的箩筐……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器制作日渐式微。如今,竹器制作已经很少见到。

  “竹制品精致紧密、轻巧耐用、圆润柔滑,的确好”老人们还是这样说。

 

  事实上:

  “刚学的时候连剖竹子都困难呢,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时东西都拿不住,还老被刺。”十根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一层又一层。

  一条长凳上摆放着工具,篾刀、小锯、刮刀等,把手处都磨得光滑蹭亮。破竹时,篾匠师傅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刀下去,碗口粗的竹子就被劈开一道口子,“啪”地一声脆响,竹根那端裂开,这时把劈刀夹在竹缝口顺势下推,竹节就随刀而开,对剖再对剖。动作娴熟,一根偌长的竹子,一会儿就剖成粗细均匀的竹片了。根据编织物品大小长短的需求,有时要把竹子锯成竹筒,把竹筒分为四块,剖成小竹片。

  破竹劈片后,就要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篾和黄篾,青白分明。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劈出不同的篾片,根据编织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条或者篾丝。撕篾就是将篾片开层,把篾片剔成薄薄的篾条,竟能劈开出十层来,每一片都比纸片还轻薄。

  撕篾后,开始刮篾,就是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有的篾条和篾丝上下宽度不一,进行削刮,以达到所需要的标准。一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篾条在篾匠师傅手里乖巧听话,任他摆弄,或编或织或拉或穿,姿势如舞蹈般优美。他充分利用多种编织技法,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编织出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各种篾制品。

  其实,编织是特别繁琐的,就说编一个背篼吧,就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边、编篾、锁口、装背袋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竹器曾经风靡一时,想当年,篾匠这个行当十分吃香。前些年,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洗锅的刷把等都是用竹编的,晚上还要加班赶工。渐渐的,随着塑料制品和不锈钢铝制品的出现,传统的竹器慢慢淡出市场,几乎被淘汰。

  据记载,篾匠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但是今天,从这种纯手工的操作愈行愈远,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悄然消逝,篾匠也将成为最后的风景。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