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到底是哪“三长”

作者:高会民 · 2015-11-13 来源:新浪博客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有“万一此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的例子。以后范文若《鸳鸯棒传奇·恚剔》中也有:“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为什么“三长两短”就跟不吉利有关呢?

  原来“三长两短”是指一副未盖上盖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块长板(底面加左右两面)和两侧的两块短板构成的匣子。《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云:“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横向的木板长,纵向的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为两头宽中间窄的衽,它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棺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又可以使棺盖紧固。后来由于有了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起初“三长两短”是死的别称,后来又加入了意外、灾祸等意思。有时它被缩写为“长短”,但含义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关于“三长两短”的来源还有一说。据《越绝书·外传记》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说战国时期越国著名剑师欧冶子铸了五把利剑,其中三长两短,都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于是后世把各种危及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