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古代诗人笔下的立冬画卷

作者:高福生 · 2015-11-11 来源:凯风湖南

网络图片

  今年11月8日是“立冬”节气。“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冬季笫一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这表明,立冬不仅仅代表着令人惬意的深秋已经接近尾声,冬天悄然来临,同时也表示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收藏。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时令节日。立冬这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民间盛行“贺冬”、“拜冬”之俗。汉朝人在这天还会备好佳酿酒肴,去拜谒君师耆老;宋朝人则更换新衣,庆贺往来,礼节之盛,一如新年。在饮食风俗上,南方盛行在立冬日吃鸡鸭鱼肉,北方则流行吃秋冬之“交”的饺子。这一天,历代文人们也诗兴大发,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展现了一幅幅风情各异的立冬画卷。

  唐代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这样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时分,天气转冷,笔墨都冻凉了,诗人只好搁下了手中的笔,在寒炉中温起一壶美酒驱寒。醉眼朦胧间,只觉大雪纷扬,覆盖了整个村庄。原来,诗人竟在微醉中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细品此诗,不仅酒香四溢,浪漫之情跃于笔端,也让我们感知到唐代的立冬日要比现在冷得多。诗人虽言“冻笔新诗懒写”,却在不经意留下了千古名句,让人叹为观止。

  宋代著名的国学大师钱时,以“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究明理学”闻名于世。在他眼里,立冬时节虽然已是秋末,但黄花落叶之景犹在,银霜、红叶、黄菊,色彩斑斓。为此,他即兴写下一首《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诗云:“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清霜袭来,枝头红叶纷纷而落,肆虐的西风带走一切,只有菊花依然傲然绽放,固守着最后的秋天。诗中以黄花自喻,有些许“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的味道。

  宋代诗人仇远写有《立冬即事二首》,其一:“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时日,细雨带着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房前的树叶已呈半绿半黄。冬风中闻到梅花飘香,仿佛已经嗅到了春的气息;其二:“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诗人寄情山水,在立冬日登山盘腿而歇,坐看奇峰烟云,被细雨打湿了坐垫。后两句反映了诗人罢官后的窘困生活,读后让人感到几丝寒意。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关心民间疾苦,饱经生活苦难却依然胸怀宽广。这种情怀,在他的《立冬日作》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简陋的屋子小到只能容下膝盖,墙高只能过肩;炉炭得“寸积”,布被棉还得“铢称”——寸、铢是古代最小的计量单位,“寸积铢累”意为点点滴滴地积累,可见处境之艰。但陆游并不丝毫感到苦闷,而是欣然接受。

  元朝陆文圭《立冬》诗云:“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节,天气还不是很冷,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尽,黄花带露,红叶飘飞,有十月小阳春之感。眼观黄花红叶,耳听村歌互答,闲情高卧,真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

  秋去冬来,树叶落尽,客居他乡的旅人唯有禅月相伴,孤寂中尤显寒意。明代人王稚登的《立冬》诗,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愁苦意境:“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当秋风吹尽,当叶黄枫丹,诗人于夜晚守着一盏孤灯半轮残月,感到深深的寒意。这种羁旅之思,非天涯游子不能道也,也只有悲秋的文人才能将之描绘得惟妙惟肖。

  有人说,冬天是一本厚厚的大书,立冬只是它的扉页。在又一个立冬节气来临之际,徜徉在淋琅满目的古代诗海中,细细品读那些吟咏立冬的名作佳句,感受节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静静等待着春暖花开,其乐融融,其趣多多。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