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水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

作者:张兴雄 · 2015-06-21 来源:三都水族网

  “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独自存在的“实在”,而是由“现在”的表述来展示或呈现的某种实践性“文本”,包括口传、仪式表演、书写、日常劳作与交流等。水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在表述特征时,“传统”的修饰词作用和中重要性就被凸现出来。所以,水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即现状,是立足现在,借助传统来叙述。同时,文化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密切相关,加上水族文化区域并不是文化孤岛或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故水族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一个自身发展与多族群交流、国家政策影响等多重互动的结果。

  一、水族生活区域

  水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人口约45万①,水族生活区域比较集中,聚居区“主要分布地区约在北纬25°—26°30',东经107°30'—109°之间,位于苗岭山脉以南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地带;云雾山的支脉八瓣山横亘其间,形成龙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全境地势北高东南低,总的地势是自北向南,海拔1400—500米之间。”② 但是,在当前国家行政规划下,占水族人口94%以上的聚居区被划分到2个省的3个(区)自治州的不同县(市)。贵州省的水族主要居住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剑河、麻江等县;广西省的水族主要分布在河池地区的南丹、河池、环江、融水等县(市)。从分布区域上看,广西水族也是聚居区的一部分,但又因处于聚居区边缘,加上政策影响,整体区域中的绝大多数水族集中于贵州,故在水族文化表述上,广西水族被视为散居区来对待,但其自身文化跟贵州水族文化的联系较为密切,尽管存在变迁,也是属于聚集区边缘区域的文化传播、借鉴等交流互动的结果,在集体记忆的深处仍然有水族文化发展、变化的痕迹。云南水族主要居住于云南富源乡古敢乡,在地理区域上远离水族聚居区,不论从自然还是人文环境看,云南水族是名符其实的散居区,故在其现有文化传统上,基本没有聚居区水族特有文化的背影,而是多民族共享的文化景象,独立于周边民族的文化事项就只有“吞口”文化。

  水族生活区域,不论是聚居区还是散居区,与之朝夕相处自然环境总体是山地,较小区域的平坝,以稻作生产为主。人文环境方面,聚居区水族边缘区域主要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瑶族以及汉族等,聚居区的部分乡镇和边缘区域的村寨是多民族共生互存。云南水族周边主要是布依族、汉族、彝族、壮族、苗族等,水族生活的村寨多数是以水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发展现状。

  二、水族传统文化概况

  1、水族语言与文字

  除散居于云南的水族通用汉语外,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即水语和水书。水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各地可以互相通话。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水语称作“泐睢(le? sui?)”,“泐(le?)”,是水族人对文字和书的统称;“睢(sui?)”,即水族自称。“泐睢”汉译为“水书”。水书主要用于水族日常生活中的占卜、预测、择吉等,书中所记载的多局限于年月日时和方位以及吉凶,使用范围狭窄,且只有水族中的极少数人士(水书先生)能识读,导致了水字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水语,没有形成大众日常交流的文字符号。目前统计水字近500个单字,加上异体字,水字总数约在1500字。水书的内容涉及到水族的婚嫁、丧葬、营造、出行、节令、农事、祭祀等方面,可以说“水书”在水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被运用,与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水族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认识的体现,对水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态起到了塑造的作用。如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交织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文化、生产活动中,如赛马活动多见于端节文化中,舞狮、芦笙舞等多见于节日、丧葬场合,而这些节日、民俗在具体开展所用时间、方位、空间等方面均离不开水书的指导性作用。

  水语尽管为水族聚居区主要语言交流工具,但与周边民族语言也存在一定的相通性,如跟布依语、侗语、毛南语等有渊源关系,特别是在日常用语方面,与贵州毛南语(亦称佯僙语)有57%以上的同源词。③ 水字中也存在汉字借用、反写等。就水族主要特征,语言文化而言,现存状况是区域内族群互动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孤立自身发展。

  2、主要节日

  水族没有全民族统一的节日,而是依生活的区域或认同范围有各自传统的节日习俗。综合水族生活的各地情况,“常见的节日有借端、借卯、借额、苏宁喜、敬霞、春节、端午、清明、七月半、六月六等”。④ 最有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是借端、借卯。

  借端,亦称端节,是水族地区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传统节日,是贵州水族聚居区范围最广、人数最多且历时最长的水族年节。借端没有统一的过节时间,而是按区域分期分批择亥日轮流过节,主要分七批。时间大致是在水历12月至2月之间,即农历8月至10月之间。借端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端节祭祀有家内祭祖、“游端”祭祖、端坡祭祀,“家庭内祭祖是一种强化家庭成员与去逝祖先血缘联系的手段,游端祭祖仪式是强化高于家庭之上的更大范围的血缘群体的认同与整合,”⑤ 端坡祭祀,通过神圣性仪式强调土地的所属范围。端节赛马展现超越血缘之外的交流与互动,端坡的观众是超过区域、民族、政治和宗族的,端坡赛马是超过血缘确认的地缘整合。端节赛马是水族社会文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传统端节赛马展现骑技还是吸引异性的手段,端坡赛马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交际的场所。

  借卯,即卯节,是水族的年节之一。在水族地区,过端节的水族不过卯节,过卯节的水族亦不过端节。卯节在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卯节主要举行祭稻、祭祖仪式,此外就是青年男女情歌对唱,是水族传统文化择偶的一种主要方式。卯节被誉称为“东方情人节”。卯节的参与者亦是超越血缘范围和村落范围的人群互动,在水族文化中的功能类似端节,只是展现的方式以对歌为主,端节以赛马为主。

  3、婚嫁、丧葬习俗

  水族婚姻缔结大体有媒妁成婚和自由结婚两种形式。前者是传统的方式,一般是由媒人主动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或男方爱慕女方而委托媒人去求亲。均经过试探、提亲、认亲、小酒(聘礼)、踩房子、大酒等环节后正式成亲。后者是青年男女在社交中充分利用水族地区的赶集、节日聚会、婚丧嫁娶等活动,寻找择偶机会,机会成熟或自由结合或通过传统方式按部就班缔结良缘。赶集、节日、婚嫁等活动中,男女青年对歌或参加相关节日的活动,如男青年常参加赛马、吹芦笙、敲铜鼓等文体活动,展现水族文化中的男性魅力,吸引女青年的注意,为男女间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族高度重视亲人的安葬,丧葬环节繁缛,情境庄重肃穆。水族普遍认为只有让死去的人满意,活着的人才得以安宁,他们觉得亡人既可发福又能兴祸。水族丧葬大致可分为报丧入殓、开控安葬、除灵罢服等阶段。水族实行土葬,安葬前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开控仪式,仪式上砍牛杀马祭祀亡人和祭祖。在水族聚居区丧葬文化中的砍牛祭祖,一定程度上可以同巴西的斗牛相媲美。贵州聚居区水族丧葬中,目前还能见到芦笙舞、铜鼓舞等传统体育活动。云南散居区的水族丧葬中,在进入21世纪之前,舞狮传统体育活动较常见。

  4、服饰、建筑

  “清代及民国时期,水族男性中老年人服饰一般是头包清帕子,身穿长衫大襟,外套马褂,腰束布带,下穿大裤腿的长裤,脚穿带底布袜、布鞋。”⑥ 女性服饰最普遍的装束是身着蓝色大襟半长衫,靛青色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绣花长围腰,围腰上端以银练挂于颈上,腰间两侧有提花飘带以系紧围腰,飘带系好后拖于身后;脚穿尖钩绣花鞋或元宝盖绣花鞋,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水族通常选择依山傍水的环境聚族而居,民居是多为“干栏式”木瓦屋建筑群,鳞次栉比,屋内厅堂俨然,食宿分明,舒适干爽,非常适宜人居。水族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木质结构楼房。一般有三层:第一层用于饲养牲畜,第二层用于住人;第三层用于储藏物品。有些人家把粮仓置于房屋的外面,且不上锁。

  三、水族传统文化变迁

  水族文化在流动频频的现代社会中正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物的移动或流动中,突出的是中青年外出打工和水族区域的商品市场的流动,增加了水族成员及其生产和文化产品与外界的频繁接触。在思想文化方面,现代通信、互联网、电视、现代学校教育等,将都市生活文化、生活理念、政治文化等不断向水族民众灌输。在物与思想的流动冲击下,一定程度上将水族自己的一些文化从中心移向边缘,并且许多是以现代文化的“理性”、“先进”、“科学”等姿态来影响水族传统文化,水族传统文化潜在的处于“科学”、“高尚”精华文化中的“落后”、“遗风”、“糟粕”等地位,于是相关改进的措施就是将“科学”的知识、技术、方法等用于改造落后的文化习俗。但是在很多水族传统文化的表述中,被改造后的传统文化基本没有得到详细呈现。文字表述与旅游村寨和各种政府主导的文化塔台的表演中,水族传统文化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时段,没有发生变迁一样,实质上一直处于嬗变之中。

  水族语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聚居区绝大多数水族村寨中的妇女、小孩(除学生)基本不会汉语。随着水族地区不断跟外界的接触,加上政策性的学校教育强制输入统一模板的知识(包括语言),现在水族村寨尽管日常生活中仍以水语为主要交际语言,但是除中老年妇女不太熟练汉语外,民众基本都能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但就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言,水族地区当前的语言概况正好合适,但是需要加强水语自传能力方面的探索,使之在今后的变迁中不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给水族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故事等能得到系统传承。

  水族古文字水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地位的转变上。在新中国成立前,水书完全以其神秘的知识系统在水族聚居区日常活动中指导水族相关生产生活,是水族内部自认的一种文化知识,较少有外界干涉或指导。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水书被列入不科学的、迷信巫术的知识行列,水书运用与传承遭到全面干涉,自认知识遭遇外界强制指导。改革开放后,先是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加上后来的遗产运动,水书也从水族自认的知识宝库变成国家认可的遗产。成为遗产后,自然就有很多继承权的较量,于是相关部门及其成员摇旗呐喊,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水书的名义来呈现继承权的合法性或科学性。这一继承权的争夺是水族精英代表、国家权利部门、专家学者等互动较量的过程,当然权利部门的实质性指导(如经费控制)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水族节日文化方面,政府主导性、宣传性等在加强,加速了水族地区的内外流动。水族的主要节日端节、卯节,现在基本成为政府主导的文化表演。卯节被广泛宣传为“东方情人节”,近几年都由政府主导相关活动,并将三都县九阡镇水各村打造为水族卯节文化的旅游村寨。端节批次较多,分布较广,政府大力主导的端节是群众基础相对多的端坡端节活动,如三都县三洞乡达便、水根端坡,县政府基本都会参与主导,多数端坡活动由乡政府主持,群众基础少的端坡活动全靠村民自身组织。因政府的主导参与,奖金大幅度增加,端节赛马个相关规则也不断“科学化”,如采用了秒表等仪器来区分优劣。而传统的端节赛马重在参与,比的是骑技和马的耐力,娱乐性较强。现在端节的集体性活动除了第一天的端坡赛马外,近几年引进了一些新的活动项目,如拔河比赛、篮球联赛等。相关活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加强了村寨间的联络。因此,端坡的交流、整合作用在一些新引进的体育活动中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婚姻文化方面,现在较少按传统方式按部就班的进行,出现几个环节一并办理情况。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就在外面自由谈婚组合,回老家时再补办婚礼。2008年1月,课题组在都匀市基场水族乡翁降村看到背着小孩在家举办婚礼的情况。丧葬文化方面,多数已开始从简,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依然举办开控仪式,芦笙、铜鼓等依然常见。云南水族丧葬文化中舞狮近十年已不见表演,舞狮成员老龄化,中青年忙于求学或外出打工,舞狮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水族文化中变迁较为明显的是服饰文化,如今已和汉族的服饰基本相同,民族特色较少,特别是男性的服饰,现在绝大多数男性都身着夹克、西装、衬衫等现代服饰。女性服饰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特色,在水族自己的节日里,穿着传统服饰的较多,有中老年、青年、儿童,但是日常生活里已不常见,村寨里能见到的多数是中老年女性,当地赶集时也只能看到为数不多身着水族传统服饰的妇女。

  建筑方面,水族村寨砖混结构的平房在不断增多。部分村寨因被火烧,村寨周边能用于建房的树木又较少,于是“干栏式”木瓦屋建筑变少,砖混结构的平房在增加,如三都县三洞乡水根村。打工浪潮卷席水族地区,挣到钱回家的村民就改造木瓦结构建砖混结构的平房,这是水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加上近几年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多数是木材加工厂,一些区域将木材卖给木材加工厂做胶合板,老百姓也跟着砍树卖钱,拿到钱建砖房。

  在现代急速流动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要生存发展,适应性变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相关措施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充分尊重文化存在载体的想法和生活习惯,使改造后的文化能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能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振江.贵州水族的水书与水书传承札记[J].文化遗产,2008(4):74.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56.

  [3]张世保,孟凡云.关于广西、贵州两地毛南族认同感的调查报告[R].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或张世保,孟凡云:《关于广西、贵州两地毛南族认同感的调查报告》,http://cscul.scuec.edu.cn/mdcg/hjcg/20090623/184052.shtml );

  (注:原来可见的网页http://chuanqingren.5d6d.com/thread-482-1-1.html已被删除 )

  [4] 张振江.荔波水尧水族:贵州荔波水尧乡调查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5.

  [5] 张兴雄﹒水族端节祭祖仪式与“忌油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66.

  [6] 潘朝林,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07.

  注:原文刊发于《三峡论坛》 2012年第1期。

  (作者: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