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同声相和:多彩的新疆民族乐器

作者:周利敏 · 2014-11-06 来源:凯风新疆综合

  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都充满着欢乐的歌舞,能歌善舞的人们的生活历史与文化交融,在新疆这块神秘的热土上滋生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而乐器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这些乐器成为了中华民族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做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乐器多是手工制作和装饰,显得简单古朴,高贵典雅。

  【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族人喜爱的弹拨弦乐,有四种类型,比较普及。木制琴身,音箱呈半球状,用羊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颈与音箱相接处两侧各有一个羊角形饰物,音箱造型像一个公羊头,保留着游牧生活的痕迹,早期的热瓦甫有三根弦,以后发展到四五根弦。其右侧的主奏弦是双弦,一根是肠弦,其余都是钢弦。琴身四周用黑白对比之色绘有巴旦木及几何图案,油漆成古铜色,古色古香,光亮照人。其它还有艾杰克、萨塔尔等。

  【都塔尔】“都塔尔”的琴声清脆、悠扬,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钟情的也是唯一的民间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独”意为“二”,“它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汉语译音也写为“都他尔、都塔尔、独塔尔”等。都塔尔是一个伴奏极佳的乐器,它除了在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作主要伴奏外,还演奏过有名的曲目《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艾介姆》和《幸福的时代》等。

  【弹拨尔】“弹拨尔”是维吾尔族所有乐器中最长的乐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像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红木做成,用钢丝弦五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度音,与中弦成四五度关系,音色明净,十分动听。据说,古时有一个名叫大毛拉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在弹奏弹拨尔时,美妙的琴声竟引来了上百只百灵鸟,它们围着琴又飞又唱,有的百灵鸟被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不能自拨时竟会拼命朝琴杆撞击而死,很多人也会被天外之音的琴声感动的如痴如醉,甚至失去理智。从这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中让我们更能感知,使人们为之动容,引无数飞禽为之献身的乐器具有何等的魔力,它又是一个多么美妙而神奇的物件。正因为它具有的诸多优点,使得维吾尔族的人们更加喜爱弹拨尔这种乐器。

  【胡西它尔】维吾尔族拉弦乐器。“胡西它尔”意为“悦耳的琴弦”。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等地。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新疆艺术学校吐尔逊江参照古回族乐器“艾西塔尔”(波斯语,意为八根琴弦)研制而成。音箱呈梨形,用六块桑木或杏木拼合而成,面板用白松。琴头较短,正面粘有指板,无品位。琴头雕成百灵鸟形。设四个核桃木轴,有四条弦,琴头一侧另有七条共鸣弦。音箱底部有活动支架,用马尾弓拉奏。演奏时,将琴竖置于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在弦外拉奏。琴身可自由转动,连弓方便。

  【艾捷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长64厘米。琴杆杏木或梨木制。琴筒呈椭圆球形,用核桃木旋成,最宽处14.5厘米。前口蒙羊皮,皮面直径8.5厘米。底部设长杆支架。演奏时,支架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

  【纳格拉鼓】艺术的兴旺,带来分类的细化。鼓,便是其中之一。看似古朴、简陋的纳格拉鼓,却在新疆的打击乐中充当“灵魂”的“精神领袖”,是最能调动人们欢乐的法宝。纳格纳鼓即“铁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作战鼓。大约在9世纪以后,它才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听纳格拉鼓,需要一种心境,它可以让你驰骋想象的翅翼,也可以放纵久藏你心底的秘密,你只需尽兴地让鼓声飞入你的心,听着它的韵律,放飞你的心情,便会不知不觉的融入。

  【达甫】听到和看到,不如用手敲敲,快乐和痛苦,更要用手敲敲,它带给人们的欢乐和痛苦比语言更直接,让人更铭心刻骨,它就是新疆的民族打击乐器—达甫。达甫亦称手鼓,也译为“达卜”,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并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激情。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总指挥。同时它的声音力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携带方便,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因此,维吾尔族尤为喜爱。

  【冬布拉】 在哈萨克草原上,每逢节日和喜事,都要举行赛歌、对歌和赠歌。特别是到了盛夏,还要举行阿肯弹唱会。来自天山深处的哈萨克说唱诗人,聚集在一起用诗和歌进行表演和较量,这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一次盛会。“肯”是哈萨克群众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文思敏捷,即兴弹唱,出口成章。他们除了能弹会唱,还会背诵许多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创作。可以说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艺术一家。

  【卡龙琴】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形状酷似扬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盛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维吾尔族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年)发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尔泰地区(据《乐师史》)中记载,相传法拉比将一段粗大的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后来用共鸣箱代替胡杨木壳,钢弦代替羊肠,铁轴代替兽骨,经过改进的卡龙琴,声音更加优美悦耳,深得人们喜爱。他用卡龙琴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为“鸟儿鸣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

  【“库姆孜”琴】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遗产丰富,男女老幼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库姆孜”历史悠久,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种乐器叫“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是用红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朝又把它作为大唐乐器赠送给日本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又把这种乐器传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可以认为,这是柯尔克孜族对中国和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楚吾尔】在神秘而美丽的喀纳斯湖畔,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民族——图瓦人。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以游牧、狩猎为生,人口仅1400多人,四百多年来一直定居在喀纳斯湖畔,喀纳斯景区开发以前,图瓦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在这样的神秘民族中,至今保存着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图瓦传统乐器楚吾尔。据专家考证,楚吾尔是中国古代乐器“胡茄”的一种,是目前民间遗存的其中之一,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楚吾尔由生长在当地的一种草本植物的空心杆制成,上面只有三个孔,却能吹出五、六个音。要想用它演奏出音乐,必须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楚吾尔声音空灵缥缈,仿佛来自天籁。这种音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然听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手段。

分享到:
责任编辑:草原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