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杜甫有一首骂人诗 二十八字里却没一个脏字

2020-12-29 来源:腾讯网文化

但是,虽在中国,说的也独有所谓“下等人”,例如“车夫”之类,至于有身分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类,则决不出之于口,更何况笔之于书。——鲁迅

文首所引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一篇论中国国骂的杂文里,意思是诸如车夫等人会直接口吐脏字以骂人,而“士大夫”则通常习惯绕来绕去,即使骂人也要保持自己的风度,用委婉的言辞变着法儿地骂人。这是儒家孔老夫子传下来的讲礼的规矩,有些学识的自然在骂人上要自持一些。

但孔老夫子也是人,难免也有生气的时候,他曾经就骂自己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以此批评宰予的懒惰。而皇帝刘邦更是常常爆粗口,于朝堂之上骂臣子为“竖臣”,“竖”在古时候已经是极其蔑视和贬低的用词了。

而“诗圣”杜甫作为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音律之才甚至超越他的“偶像”李白,自然骂人的话就更加委婉了。他曾有《赠花卿》这么一首诗,诗中写道: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而此诗的后两句沿袭到现在,已经是用来形容乐曲美妙到只有天上才能有的好话了,也一直被许多人引用或者化用到各种作品里。但此诗原本是一首极具讽刺和骂人意味的作品,至于其中各种原由,就得从头说起了。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家境优渥,年少时便四处出游求学,直到24岁才回乡参加科举,但他却屡屡落第,使得原本志向就十分高远的杜甫一度受到打击。因此杜甫此后又多次出游。

在这些游历的过程中,杜甫切身了解了百姓的困苦与不易,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常有忧国忧民的情思。744年,他第一次遇见了他一生的“偶像”李白,李白跟杜甫的诗风截然不同,但两人心思皆在于国家兴亡、百姓安乐与个人抱负上,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志趣相投。

745年,杜甫再次与李白相遇,此次两人更是互赠诗篇、共同出游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李白放荡不羁、敢爱敢恨的性格和诗风对杜甫的创作有了新的启发,有一段时间里,杜甫的诗歌虽然依然仍是现实主义诗风,但用词遣句之间,颇有些大开大合、海纳百川之意味。

到755年时,安史之乱爆发,国内更是混乱不堪,杜甫个人的仕途也多受挫折,加之年纪渐长,杜甫的诗篇就更加怀以忧思而暗藏锋锐了。到761年,杜甫正好漂泊到了蜀地,这时就遇上了在当地兴风作浪的花敬定。

761年,花敬定在段子璋叛乱一事上平叛有功,于战场上斩杀段子璋,但他却居功自傲,一时之间忘了自己的身份,甚至容许自己的下属当街抢劫,砍断妇人之手而夺取他人金镯,搞得人们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花敬定还在自己的院内大奏天子之乐,这可是触犯皇权的事,是要杀头的大罪。但锦城偏远,从安史之乱下刚刚缓过来的唐玄宗一时之间也管不到这地头蛇。但这音乐却被杜甫听了去,杜甫不快,旋即作诗一首,即为上文的《赠花卿》。

诗中的意思就是说,锦城(四川)里你花敬定的府内天天都传来美妙的乐声,这乐声可是当朝天子才配享有的,哪是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该听的?以此暗指花敬定僭越之过,讽刺意味十分浓郁。

而这首诗妙就妙在,如果不看背景,仅仅只赏析诗篇的话,确实也是一首极其出色的诗篇。前两句的乐曲融入江风飘上云端都很好地描绘了美好乐曲随风悠扬的情境,而后两句更是直接将乐曲成为天上曲,更是极高的评价了。

也正因此,等到这首诗流传至今,后两句已成褒用了。可见这文人一旦骂起人来,没点文化,说不定还会将骂人的话当成夸人的话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