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 写尽了世间最深的孤独

2020-10-16 来源:腾讯网文化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只人,是谓至贵。”作为宋代词坛最爱欢迎的大家,苏轼可以说是神一般地存在: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历经磨难却始终昂扬向上,豪放洒脱,令人敬佩。这样的东坡先生活得很接地气,却又一生孤独。苏轼的旷达,尽在这5首诗中,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值得牢记于心

毕竟,东坡先生不是圣人。面对人生的种种坎坷和曲折,面对宦海浮沉的种种无常与无奈,苏轼也会有消沉失意的时候。只是,苏轼的孤独,多数时候都让他更加睿智,更加自由。笔者想与大家分享一首苏轼最孤独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短短4句,写尽世间最深的孤独,惊艳千年,堪为绝唱。原词如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短小精炼,只用寥寥数语,就塑造了一个无比凄清而孤独的意境,美得令人心醉。根据词牌下的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知,这首词应该是苏轼被贬湖北黄州时所作。公元1083年,即宋神宗元丰六年,在多方营救之下,苏轼虽然大难不死,却活罪难逃,被一纸诏书贬到了偏远贫瘠的黄州。

词题中的“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居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说也有官职,但因为没有实权,生活都难以为继。而此时,家人又不在身边。这样的苏轼,虽然乐观旷达的本性没变,但内心深处却也藏着一份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和寂寞。

在这首词中,词人采用了一系列的意向,将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但又孤独落寞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极有韵味。 上阕写景。深夜,词人无法入眠,于是来院中。首“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短短10字,便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其中,“漏”是古人计时用的工具,“漏断”说明此时更深人静。词人愁绪满怀,辗转难眠,于是步出庭院,抬头望月,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景:缺月,疏桐,无声无息。其后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虚实结合,通过“幽人”与“孤鸿”的相互映衬,突出了“幽人”的超凡脱俗,塑造了一个孤独感人的形象。

下阕抒情,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这里,“鸟”和“人”已经高度,物我合一。词人孤独无比,便忍不住四顾寻觅。可是,这反而让词人愈发感到孤独。于是,他不禁叹道:“有恨无人省”,世无知音,心中的孤独可以向谁倾诉呢?

词作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真是惊艳无比,美得令人叹息。它表面上是说:孤鸿心怀幽恨,惊恐不定,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最后只好落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度过寒夜。但实际上,它却反映了作者初贬黄州时孤寂落寞的处境。即便如此,词人也不愿随波逐流,向俗世低头。

在苏轼的所有词作中,这首词尤为惊艳,意境高妙。诗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人是飞鸿,飞鸿亦是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叹服。词人只用了短短四句,就塑造出了一种孤独的最深境界。实际上,唯有最深的孤独,才能获得极致的自由。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