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白最有争议的一首词 写尽家国天下的忧思

2020-08-16 来源:春秋小记

“忆秦娥”是一个词牌名,秦娥原意指的是秦国一名名叫弄玉的女子,传闻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喜好吹箫,后来嫁给了仙人萧史。此词牌的词调多用入声韵,双调四十六个字,上下阙各五句,且字数、平仄相同。

此词牌的代表作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但是《箫声咽》在最初被人们熟知时,曾对于该词的作者有过争议。众所周知,李白是唐朝人,然而这个词是在南宋时被大家熟知,广为流传。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词的作者有了怀疑。

毕竟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托大诗人之名来流传诗词的事件,李白的诗词没在唐朝流传,反而是在隔了北宋这个朝代的南宋流传了起来,所以大家对此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各位大家名士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证据,并结合李白生平经历,最终将这首词归于李白名下。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古人对这首词评价极高,将《忆秦娥·箫声咽》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这首词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是李白,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首词全词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表现出的是对于离别的感伤,下阙则表现的是对逝去事物的缅怀。纵观全词,表面上看描写凌乱,从箫声写到秦娥,又从秦娥写到游玩。但是细细品之,却能发现这看似摸不到头脑的描写,其实更能突显作者的心境。

“箫声咽”,用“咽”字来形容箫声的停止,给箫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情景的凄凉;同时也更好地引出了下文的“梦断秦楼月”。用“断”字来形容梦境,而不是“梦醒”,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使读者感同身受,好梦难续,留下的只有遗憾与不舍。

秦娥虽然醒了,但是仍想沉浸在梦中,然而陪伴她的只有残月,而“柳色”和“灞陵”也都是用来形容离别的,上阙通过短短五句话,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柳色”以乐写哀,更加强调突出哀思。

在上阙中,李白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并且借用秦娥的哀思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某件求而不得的事物的执着追求。在下阙中,描写的情景更加苍凉悲壮。

下阙中,不再是仅表现个人哀思,而是将个人哀愁融入历史背景,通过“古道”、“陵阙”这样的王朝遗迹,用真实存在的遗迹反衬曾经的辉煌,突显辉煌过后的悲凉更加深刻,更加难以自拔。

整首词格局宏大,视角独特。“秦楼月”与“音尘绝”两句,通过下一句句首对上一句句尾的重复,突显哀思的凄婉流转,绵延不绝。将一个人的哀思扩大为对世事变迁的慨叹,展现了诗人悲悯天下的胸怀。

全词意境宏伟博大,气势磅礴,句句自然,字字精炼,多一字繁杂,少一字则句意不清。从个人哀思之情起,由家国天下之情止,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所寄托的情感,都能够称为“词曲之祖”。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