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松锦之战:毫无意义的战斗 拉开明朝灭亡序幕

2023-04-08 来源:腾讯历史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让庄妃去监狱,探望洪承畴。庄妃与洪承畴昼夜畅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洪承畴决定投降清朝。松锦之战,一次毫无意义的战斗,13万明军溃败,拉开了明朝败亡的序幕。

 

1640年,皇太极御驾亲征,率郑亲王济尔哈朗、郡王多铎攻打锦州,长达2年之久的松锦之战拉开了序幕。

锦州守将祖大寿,率兵突袭多铎,斩杀八旗兵百余人,多铎败退。济尔哈朗与多铎联合出兵,祖大寿退守锦州,坚守待援。

皇太极采取部署军事完毕,回到沈阳调养身体,派睿亲王多尔衮督师,与济尔哈朗一起合作,共同攻打锦州。

1641年,洪承畴率8位总兵,13万精兵出征,进行松锦解围战斗。起初,明军获胜,清军几乎溃败,多尔衮劳累多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前方战败,八旗纷纷跑回沈阳。皇太极大怒,废了多尔衮的“王爵”,还扬言要处死他,后赦免,以示震慑。

为获得胜利,皇太极再次御驾亲征,征调各部兵马,并携带36门红衣大炮,与明军在锦州、松山、杏山决战。

出征当天,皇太极头晕眼花,鼻子流了很多血,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去。五百里的路程,皇太极昼夜不停,非常劳累。

抵达义州前线,皇太极登高远望,看到洪承畴的布阵,非常惊讶,明军不缺乏能人。可惜,洪承畴最终战败,因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斗,对明朝是如此。

 

松锦之战,明朝投入13万兵马,清朝也有10万,双方势均力敌。但是,对明朝而言,这次战斗毫无意义,还造成严重的后果。

1626年,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连连获胜,开始修筑“宁锦防线”,一步步往前推进,蚕食后金的领地,将对手耗死。

“宁锦防线”,可以分成南北两段:山海关到宁远,是南段;宁远到锦州,是北段。每条战线中间,遍布营垒、城堡,相互配合、协调。

袁崇焕的策略,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削弱对手。那么,这一招可否行得通呢?答案是肯定。

宋朝时期,范仲淹、韩琦对付西夏,也是“筑城策略”,若非契丹干涉,以及金兵南下,西夏早就灭亡。

元朝的元武宗海山,长年镇守西域、漠北,也是采取“筑城战术”,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作战,最终赢得胜利。

清朝时,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康熙、雍正、乾隆也是采取“筑城战术”,将元武宗建造的科布多等城池扩大,逐步推进。准噶尔领地缩小,内部矛盾尖锐,清朝笑到最后。

 

“宁锦防线”的设想,就是步步蚕食,缩小后金的领地,然后再联合蒙古、朝鲜等盟友,夹击后金。一旦领地缩小,八旗旗主为了争夺土地,自然会大打出手,自我削弱。

一旦明朝熬过皇太极这八旗二代,军政掌握在各大旗主的后金,会慢慢的在内斗中削弱,重新臣服明朝,继续充当建州卫指挥使。

可以说,“宁锦防线”是攻防兼备,进可攻,退可守。为了摧毁防线,皇太极亲自出战,与袁崇焕死磕,被打得落花流水,一点脾气都没有。

“筑城战术”的前提,就是朝廷财力充足,后勤保障稳定。修筑“宁锦防线”之初,明朝可以支撑,但崇祯继位之后,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明朝末年,适逢“小冰期”,中原干旱,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江南的财税,因文官的阻挠,也难以征收,朝廷财力有限。

关外清军虎视眈眈,中原农民军活跃,明朝焦头烂额。此时,还一味坚守“宁锦防线”,就显得毫无意义。

修筑“宁锦防线”,目的是收复辽东,但条件不复存在。明朝缺乏财力,无法同时两线作战,尤其是松锦之战爆发之时。

1639年夏,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再次反叛,督师杨嗣昌急火攻心,病逝军中,中原大地再次沸腾。

 

傅宗龙、汪乔年等名将,因明军不听指挥,贺人龙擅自撤兵,都已殉国。左良玉则拥兵自重,坐视孙传庭在西北奋战。

孙传庭善于用兵,手段狠辣,但麾下精兵不多,只有高杰、白广恩可用。明朝的精锐,都被洪承畴带去辽东,与清军决战。

更搞笑的时,白广恩是松锦之战中溃逃回来的,在孙传庭哪里就是精锐,可知明军之现状。此外,白广恩、高杰关系不好,互不配合。

局势很糟糕,孙传庭也是连连获胜,在郏县之战中差点擒拿李自成。可惜,明军没有粮食,孙传庭在非常接近成功的时候,终于溃败了,自尽而亡。

如果放弃锦州,退守山海关,有13万精兵,以及曹变蛟等悍将协助,明军分分钟可以搞定李自成、张献忠,还能省下银两赈济灾民,恢复生产。

洪承畴麾下的13万兵马,以及8位总兵,是明朝的精锐所在。明军战败,不是洪承畴的错,也不是明军不行,而是没有粮食。

孙传庭战败,原因是“缺粮”,洪承畴也是如此。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破解皇太极的“围困战术”,但崇祯不同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不同意。

13万大军出征,消耗的粮食、弹药众多,明朝难以长期供应。崇祯催促,洪承畴害怕了,只能出关迎战清军。

 

初期交战,洪承畴几乎是压着多尔衮吊打,但明军骑兵不给力,只能在炮兵的配合下作战,难以给清军造成毁灭性打击。

皇太极御驾亲征,并不是与洪承畴决战,而是截断明军的粮道。清军在运输线上挖掘壕沟,修筑堡垒,打消耗战。

催促出兵,洪承畴只携带三天的粮食,结果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曹变蛟的一次突袭,连破清军五道防线,差点活捉皇太极。

要知道,曹变蛟突袭皇太极时,其他各路明军因“缺粮”早已溃散,只有曹变蛟和洪承畴守卫松山。可知,明军若是放手一搏,战斗力也不差。

松锦之战,崇祯催促,明军“缺粮”,13万兵马溃败,阵亡5万余人,可谓是元气大伤。但是,清军接着攻打宁远,又被吴三桂痛打,狼狈而逃。

客观看待,崇祯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如果能撤离锦州、宁远,以山海关作为防线,明朝就有足够的资源应对清军、农民军。

八旗并非铁板一块,皇太极也需要对付满洲勋贵,强化皇权,故而主张对明朝议和,即便松锦之战后,皇太极也是主动议和,希望罢兵。

对明朝而言,守卫锦州没有实际的意义。守住锦州,目的是收复辽东,但崇祯继位后,明朝财力有限,已经无法达成目标。

 

退守山海关,放弃关外孤城,直接依托内地增援,清军奈何不了明军。一旦这13万兵马内调,收拾完李自成、张献忠,再重点防御京畿,崇祯就算成功了。

是否救援锦州,明朝也有激烈争论,崇祯选择了救援,结果坑了自己。精心打造的13万精兵溃败,关内又无兵可用,无法阻止农民军的壮大,明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参考书目:《明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