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吴三桂造反是被康熙逼得?一手好牌为何打得稀烂

2022-09-06 来源:腾讯历史

吴三桂造反一定程度上是给康熙逼出来的,而吴三桂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吴三桂等人是在革故鼎新之际走上历史舞台的。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将领,在清军入关后,迫于无奈才投降清军的。

当然,清朝之所以肯接受他的投降,一来是因为吴三桂有一支自己可以独立统率的部队,二来使其率兵击李自成。在清廷看来,八旗兵力不足,清廷恰好可以利用这些汉人为自己扫清统一的障碍。

等到李自成主力被消灭之后,清廷又让其剿杀西北、西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吴三桂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是吴三桂等汉人降将打下来的。

从顺治元年开始,吴三桂先后受封平西王、亲王。就在那几年,一并受封的还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这就是让清廷颇为忌惮的“三藩”。

三藩都是汉人,而且各拥重兵,久据数省,从外面看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随着朝局稳定,三藩与清廷的关系也逐步转变为开国功臣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当时吴三桂的想法是,要世世代代以云贵为家,将这一块地变成他及其子孙的世守藩地。他要仿效明朝的沐氏,做清朝的“黔国公”,与清朝相始终。

这是清廷所不能允许的。康熙亲政后,便开始着手撤藩。

历来撤藩,有武撤、文撤之分。文撤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比较平和;武撤就是武力撤销,搞不好会酿成动乱。如西汉时期七国之乱、明朝靖难之役就是警示。

康熙可以选择文撤的,吴三桂已经年过60了。相信活不了多久了,而康熙还年轻,就是熬也能把吴三桂熬死。

此外,吴三桂的儿子娶了硕恪纯长公主,并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作为朝廷的人质。考虑到这层关系,如果等到吴三桂死后,再施加以手段,再谈撤藩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康熙虽然熟读历史,但他认为“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还是选择了武撤,而且不是一个一个地撤,而是三藩一起撤。由于用力过猛,这才引起了“三藩之乱”。

促成“三藩之乱”一定程度上是康熙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吴三桂起兵时,势头很好,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甘肃、陕西,如果再算上的福建和广东,大半个中国都站在吴三桂这边。

这种情况只是持续了一年不到,形势便急转直下,尤其是吴三桂在1679年秋天病死后,清军趁机进攻,纷纷收复失地。

吴三桂之所以快速落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少鲜明的旗帜。吴三桂起兵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的旗号是“兴明讨虏”。“讨虏”就是讨伐清朝,时过境迁,当时民族矛盾已不再尖锐,打出这样的旗号无疑脱离实际,充其量只能争取明朝遗老的力量。

实际上这也不可能,这就说到“兴明”了,而“兴明”从吴三桂嘴里说出来,就更不能使人信服了。

明亡之际,吴三桂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他一开始对大顺军曾有降意,后来又私下与李自成议和,同时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后来,在多尔衮的逼迫下,吴三桂做出了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投降清朝后,吴三桂又不得不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以上两面三刀,随风倒的做法为人不齿,仅就手刃永历帝来说,“兴明”就难以服众。而当吴三桂称帝后,大家就彻底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人心就这么散。

二是吴三桂在饮马长江后并没有挥师北进,继续以军事上的胜利来巩固政治上的缺陷,也没有建立稳固的大后方,而是投入兵力与清军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重镇。你可以说吴三桂没有战略眼光,也有可能吴三桂没有进取之心,在作观望姿态,但这确实给他带来了被动。

三是吴三桂死早了。吴三桂是叛军的标志性人物,他病死后,叛军失去了主心骨,而继承人吴世璠的能力远远比不上吴三桂。众心瓦解,大家作鸟兽散,也只是迟早的事。

而另一方的康熙,则对撤藩造成的武力反抗早有准备,并采取了政治孤立、分化瓦解、军事打击等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吴三桂以致命一击。吴三桂起兵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