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诸葛亮为何不能一统三国 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

2022-06-08 来源:腾讯历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提及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位谋士诸葛亮,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无论古今,他都是被人们奉为一代传奇的人物。他一生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便在刘备去世之后,他也没有放弃兴复汉室的愿望,而是竭尽所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三国,完成先帝未完成的遗愿。只可惜他这样的梦想终究还是破灭了,不仅如此,后主刘禅还没能守住蜀汉的江山基业,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兵败曹魏,拱手投降。

那为何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还无法一统天下呢?对于这个疑问,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称诸葛亮有三个缺陷,那这三个缺陷究竟是什么呢?

 

虽能知人识人,却无法正确用人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位领袖。除了本身是一位政治家和革命家之外,平日里也经常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所以他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其中对于三国时期这样一个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年代,更有着极其细致的研究。而最被受关注的当属像诸葛亮这一类的谋士,因为他们的一个决策或是一个观点,很可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利,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像诸葛亮这种重量级的人物,自然在这一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的确是一代传奇,他能够在刘备为开创蜀国江山基业之时,就已经看出了未来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提出了《隆中对》,可见他是有着怎样的智谋和远见,可与此同时,他也有着一些我们难以轻易看出来的缺陷,毛主席就曾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指出,他虽然能够知人识人,却无法正确的用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马谡失街亭。马谡虽然不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但是多年都跟在他的身边,对于怎样行兵作战,又该如何制定作战计划,早就从诸葛亮那里学到了一些本事。而对于马谡的才能和展现出的天赋,诸葛亮也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知道这样一个将领在将来势必会成为蜀国的一员大将,甚至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

 

以至于在后来北伐战争之时,他准许马谡去镇守街亭这样一个烟喉要塞,要知道此时的马谡并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更没有独自领兵参与这种大规模的战争。诸葛亮这样做无疑是冒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依然相信自己所看好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

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马谡虽有才能,却骄傲自大,不懂得应对战场千变万化的局势,最后被张辽断了粮草,最后被打的狼狈逃回,街亭也因此失守,面对如此大的变故,按照之前马谡所立下的军令状,也不得不将其斩首,如若当初诸葛亮能够考虑周全,能够正确的运用马谡这样一位比较出色的将领,另选镇守街亭的人选,或许也就不会在北伐战争之中兵败。

 

盲目求进,兵力部署存在欠缺

无法正确的识人用人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诸葛亮就算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谋,终究也只是人。没有办法去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更不能深入的了解每一个人。所以他在用人方面出现的很多差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的错误换做是其他人也同样会犯,可是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诸葛亮也曾犯过比较严重的错误。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口说无凭。因为毛主席曾经对于当时蜀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很多战争之中所面临的处境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诸葛亮在帮助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基业的时候,盲目求进,在兵力部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开疆扩土建设属于自己的政权,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这一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急于改变当时天下的局势,希望蜀国能够吞并其他两个国家,一统天下,所以便将仅有的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分交给了关羽镇守荆州,抵抗孙权,而另一部分由他和刘备带领着去抗衡曹操。

在毛主席看来,既然军队的数量有限,那么就不应该贸然发动战争,而是应该在现有的时间内休养生息,招兵买马,更何况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本身的实力就不强大,更不应该兵分两路,而是将仅有的兵力集中于一点镇守自己的根据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来的发展。

 

过于自信导致刚愎自用

这诸葛亮最后的一个缺陷就是他性格方面的问题。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和才智是有目共睹的,而他也是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蜀国之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威望。可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也让诸葛亮在后来有些过于骄傲和刚愎自用,作为一位谋士以及蜀国的军师,有着这样的性格特点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那可能很多人好奇了,从哪里能体现出诸葛亮过于自信呢?就拿大家所熟知的关羽失荆州一事就能从这件事上看出,在已经三分天下之后,蜀国与魏国对峙,而后方必须有人镇守,诸葛亮想到了作为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能够单词重任,自然便派他镇守荆州。

 

这样的选择的确是没有错的,但是错就错在他太过相信关羽,也太过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给关羽配被能够控制住局面的谋臣,而关羽又是骄傲自大之人,所以只派他镇守荆州并不是万全之策。

等到事后关羽失掉荆州,自己还被孙权斩杀之后,诸葛亮没有深入的反思自身的过错,而是急于怪罪刘封等人没有及时给予支援,这才导致了这都无法挽回的结局,而在刘备去世之后,他又多次以稳定汉中的理由发动北伐战争。客观来说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是此时的蜀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在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可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反而还坚持自己的想法。

 

结语

结合这些分析来看,诸葛亮无法一统三国是有着很多的原因的。既有一些客观因素,也有着他主观方面的缺点。

而毛主席在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判断和评价上也有这清晰的认知,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之中去找出诸葛亮所具有的一些缺陷和错误的确是不容易,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功绩要远远大于他所犯下的错误,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在预料之中或是能够控制好的蜀国的灭亡。也已是注定的结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