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睡虎地秦简 并不能说明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一场阴谋

2022-02-17 来源:腾讯历史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

这批秦简填补了秦朝的法律、医学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可谓珍贵无比。

 

对于竹简大家关注度最高的,肯定是关于秦朝法律方面的记载。

因为从流传下来的史书可以看出,秦朝的统治之所以残暴,就在于秦法严酷且苛刻,法网密不透风,让世人无法喘息。

我们看,就连服徭役迟到这样的小事,都要被杀头,这就可见一斑,不然陈胜吴广也不会揭竿而起。

反正失期是死罪,起义也是死罪,何不死得轰轰烈烈?

也正因如此,陈胜才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千古名言。

不过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法律条文叫《兴律》。

这条法律告诉世人,服徭役迟到根本就不是事,就算是半途离开不去参加徭役,也最多就罚点钱而已,何来杀身之祸?

然而《史记》中却说“失期法皆斩”,这才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许多人根据竹简中的内容开始猜测,既然事实摆在眼前,那么《史记》中的说法很可能是司马迁自己瞎编的。

因为汉朝建立的正当性,就是为了反抗暴秦,如果秦朝并不残暴,那么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也就失去了正当性,起义就变成了造反,革命者就成为了野心家。

其实仔细想想,如果秦朝真的残暴,陈胜吴广起义之前为何要装神弄鬼,又是在鱼腹中藏丹书,又是找巫师,还神叨叨的模仿狐狸的声音。

其实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以鬼神之力来愚弄一同前来的900多名徭役,跟着他一起起义。

由此可见,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一场阴谋。

为何说是阴谋?

 

当时秦始皇已经去世1年多,他的所有子女,以及许多战将都被秦二世杀死,就连丞相李斯都被腰斩于街头。

可以说,此时的秦朝不仅人才几乎被杀绝,而且秦二世也昏庸无比,令人生厌。

既然陈胜有“鸿鹄之志”,他怎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选择在大泽乡起义,是因为他们这次是被派往边关戍边,如果再不起义就没机会了,说不定就要死在边关。

这一点陈胜自己也说过,《史记》中的原话是: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意思是说,即便迟到了不杀头,戍守边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

如果这么分析的话,陈胜吴广的起义确实不像是被逼无奈,还真的有点早有预谋的感觉。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睡虎地秦简的内容,真的可以佐证他们的起义确实是一场阴谋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第一,大家忽略了睡虎地秦简主人下葬的时间,到底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前,还是之后。

如果是起义之后,那么确实可以证明司马迁说谎,如果是在起义之前呢?那么就有修改法律的可能。

按照出土的墓志铭来看,墓主人去世的时间要早于起义整整八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八年的时间,法律有可能被修改过。

这一点《史记》也曾给出过说明,在秦二世继位之后,曾大规模修改过法律。

所有不能完全否定《史记》中司马迁的说法,说不定秦法真的改成了“失期法皆斩”也说不定呢。

 

第二,即便是这八年的时间里没有修改过法律,也不能否定司马迁。

因为这些服徭役的人都是普通的百姓,可以说是白丁,自然也都是不懂法律的法盲,根本就不明白失期是什么罪。

如果在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时,两名懂法的军官故意夸大其词,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就很容易造成法律的误解。

比如他们问军官连日下雨如果失期了会如何处罚?此时官差如果说得轻了,这些人肯定都不乐意赶路。所以军官干脆说迟到都要杀头来吓唬他们,迫使他们尽快赶路。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揣之常情”。

 

第三,按照《史记》的说法,陈胜吴广这900多人,其实是戍卒,准备去边关镇守边疆的。

换句话说他们是被强行征兵的兵卒。

如果是兵卒,遵守的自然是军令,那么睡虎地秦简中的普通法律,对他们自然是无效的。

正所谓军令如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延误军机而杀头的案例数都数不清。

所以我们看,以上三点原因无论是哪一条,都可以证明睡虎地秦简和《史记》的说法不冲突。

因此睡虎地秦简,并不能说明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一场阴谋。只能说明秦朝的法律其实并不是很严苛,也有其人性化的一面,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睡虎地秦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