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在唐朝是如何通过服饰来区分地位高低呢

2021-12-17 来源:腾讯网历史

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李唐王朝的统治是相对开明的。政治方面,统治者以贤任人,善用能人、纳谏臣,他们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民心才有国家和政权。同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和思想的动荡、反复和冲突,唐朝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思想统治。

唐朝社会依旧是“国”、“家”一体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意识到儒家文化对于维护自己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以儒治国。经过统治者倡儒、祭孔、科考、修典等种种努力,儒学在唐朝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美学服饰思想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首先是服饰彰显帝王威严至高无上

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唐朝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在臣民中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形象,从服饰穿着上将自己与臣民进行了区分。

“国无二君”,唐朝统治者不仅从服饰类别及样式方面把自己神圣化,制定了纷繁严格的服饰制度,而且从色彩方面警诫世人阜权的不可侵犯性。从唐太祖在隋制“天子常服唯以黄袍”的基础上把明黄色作为帝王的专用色到唐高祖禁止民间使用黄色,穿黄袍逐渐成为帝王的专权,而庶人却只能用白色的布料做衣服。甚至,后来将帝王专用的御案及缚床帷等物品也用赤黄色。

其次是服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通过服饰分尊卑、辨贵贱在唐朝社会“合理合法”且被视为天经地义。

通过一系列的服令,唐朝社会各等级的官员和百姓各穿其应所穿,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其所属阶级和阶层的“本分”。不论是皇帝、太子,还是文武大臣,以致中级官吏,总是繁琐惊人,比如,官服有大礼服和普通礼服之分,彼此之间不可逾越,大礼服类中的祭服、朝服、公服各有所用,并且又根据服装本身的图案及装饰物来区分贵贱;普通礼服类主要有拷褶服和常服,通过色彩差异和服装配饰来分尊卑。

另外,唐朝社会女性衣冠服饰等级秩序逐渐完善,尤其是宫廷女性服饰更为鲜明。从京后到各级嫔妃,大到一件衣服,小到首饰、插花,都有分明的等级秩序规定。《旧唐书》就记载了唐太宗时期监察御史马周因不满京帝赏赐艺人官职而劝谏的故摩,马周认为“鸣玉曳履”的身份是艺人不该有的,皇帝如今对他们封官赏赐让原本在朝为官的人感到耻辱。

唐朝服饰是唐朝社会伦理关系的体现

纵观中外古今,伦理学和人类服饰文化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穿衣起着隐性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常常是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而起作用的。人们在怎样的年龄、怎样的场合、怎样的身份,穿什么、戴什么、配什么、用什么……都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伦理功能是服饰的基本功能之一,人们的穿着风格、样式、色彩等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映。因此,处理好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和伦理的关系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人与服饰在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上的协调与统一,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动物性,人的心理、精神自尊与肉体尊严要求的和谐统一。

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有着“衣冠王国”的美称。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一词的阐释就是分别从服章美和礼义大的角度进行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伦理和服饰的问题向来是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历代统治者登基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对服饰进行规定,使之“身份化”以便于维持统治秩序。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老百姓穿衣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自觉”遵守着符合本阶级身份的原则,因为一旦僧越了,就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有声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对于服饰也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我们主要从唐朝社会各阶级服饰差异来进行解读。

以唐朝文官服饰制度为例。首先是“品色服”。

上元元年(674年)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排,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官位的品位、等级可随升迁而变动,但服色的标识作用却是不变的。

唐朝统治者还通过规定官服的纹样和配饰来达到区别官员地位尊卑高下的目的例如,唐代官服中经常见到鸾衔长绶、鹤御灵芝、雀_瑞草、雁御威仪、俊鹤御花、虎、豹等纹饰、纹样。其中,禽类纹样是文官衣饰,兽类纹样则为武官衣饰。

唐朝官员配饰也有严格规定

例如,鱼符和鱼袋是唐五品以上官员的主要饰物。《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了三品以上饰金鱼符、五品以上饰银鱼符,通过不同的鱼符来区别不同身份官员的贵贱的规定。官员在面君或被君召见的时候,只有配饰鱼符才可进入。唐朝官员的另外一种重要事物是革带,革带因带絝不同而分为玉、金、犀、银、铁等级别,官员依品级不同而佩戴与自己身份一致的革带。例如,金玉带的配饰者一定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四、五品级官员配饰的是金带,配饰银带标志着自己是六品或七品官员,八品官员和九品官员则只能佩戴石带,庶人的标志就是铜铁带了。

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殊群体,宫廷妇女有着充足的物质条件讲究自己的穿着打扮,她们的服饰样式、风格、色彩最能代表一个社会的整体服饰审美潮流。当然,这些处在深宫中的妇女也有等级之别,在不同场合穿衣也要讲究与身份相符合的伦理秩序。

首先是皇后与皇太子妃在重要场合的着衣礼制。例如,受册、助祭、朝会场合,皇后服饰衣底为深青色,衣上所绘纹样为两翅展翔得得白腹锦鸡之形十二行。配以黼纹领、朱色衣边的素纱中单,深青色底、红黑色衣边并绘有三行白腹锦鸡的蔽膝,与襟衣同色的大带、青衣革带、青韈、以及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

首饰方面,发髻上端插有大小花铁各十二树,左右对称各成一排。太子妃服饰则为褕翟,衣青色底,绘有漂亮的雉纹样九行。配件方面除瑜玉双佩、纯朱双大绶外,其余与皇后等同。

发髻所插大小花铁首饰在数量上低于鬼后,为九树。一至五品内外命妇受册、朝会时所着服饰为花叉翟衣,按照一至五级品级不同而绘有不同行数的雉形图案,佩绶方面也因品级秩序不同而有不同的材质,首饰从一品到五品分别为花铁、宝钿九树、八树、七树、六树、五树。唐代庶族百姓的服装,太宗时规定,“士服短褐,庶人以白”,“庶人不服绫、罗、穀、五色线靴、履”……服式多为窄袖、紧身、短衣等。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