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明朝之谜:朱棣为什么会发动“靖难之役”

2021-11-14 来源:腾讯网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此时皇太子朱标已病故六年,根据太祖遗诏,百官拥立朱标之子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上下顿时暗流涌动。

原来,太祖爷生前为巩固朱家王朝,曾三次分封自己二十四个儿子为各地藩王,作为京师屏卫。

这些人历经多年军事磨炼,非但兵强马壮,还生出一颗颗勃勃野心,常翘首遥望南京,高唱《我和皇位有个约定》,其中尤以宁王、燕王、周王势力最盛,这几位久经沙场,为大明天下保驾护航,多立战功,如今一听“什么?秉性懦弱,长相丑陋的皇侄儿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明二代天子,这、这,婶可忍叔是真不想忍啊!”

事实,这些皇叔压根就没瞧得起年轻的朱允炆。

话说回来,匆忙即位的朱允炆难道不清楚这些吗?

呵呵,他虽然相貌丑陋,人却聪明绝顶,在当皇太孙时,就曾担忧过四方拥兵自重的那些皇叔,日后能否和自己愉快的相处,还与侍读黄子澄议过此事,那时黄子澄就劝他尽快削藩,不要幻想与老虎和平共处。

这天,建文帝在书房重新翻阅《汉书》‘七王之乱’一节,看罢重重合上书,悠悠叹了口气,这一幕恰被黄子澄瞅见,便拱手奏言:“陛下且请宽心,臣昨日与兵部尚书齐泰商讨过,为防夜长梦多,养虎遗患,恳请陛下速速降诏,还是尽快削藩!”

建文帝听完眼睛一亮,忙道:“先生与齐尚书为国操劳,朕心甚安。只是这削藩说来容易,具体却如何实行才好呢?”

黄子澄道:“陛下不如找来齐大人,臣等就于今日议定此事如何?”建文大喜,很快召来齐泰,三人头碰一处,开始密议削藩策略。

齐泰性情火爆,他主张‘擒贼先擒王’,开始便向最大老虎——北平燕王朱棣下手(这时二叔秦王,三叔晋王已死),余人则皆不足虑。

建文帝一听,立刻蔫了,他说:“朕素知四叔擅长用兵,颇有太祖文治武功,何况北方士兵久经战事,十分勇武彪悍,动他莫要急切。”

黄子澄看出建文心思,也道:“陛下高见,臣也是这么想,自太祖遗诏禁止藩王入京奔丧以来,臣暗查诸王多有不满之辞,其中,周王于大丧期间依旧饮酒狎妓,实在大不敬,余下齐王、湘王、代王等人也多有不法之事,这时恰好成削藩之名,一一剪除,也防止与燕王枝蔓相连,等平定这些诸王后,再削燕王却也不晚。”

建文帝一听,心中块垒消散大半,连呼“先生高见!”

说来也巧,次日早朝偏有周王一个儿子来到京师,告发其父图谋不轨,奏疏还涉及到燕、齐、湘三王,建文帝一高兴,立刻拍案而起,即刻下诏,命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率兵赴开封抓捕周王及其女眷,李景隆领旨前往。

这时,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预感不妙,他匆忙上疏,劝建文帝千万不要学汉景帝削藩,一旦酿成兵祸,天下百姓可就遭殃了。理应效法西汉主父偃的推恩令,把东南诸王子孙与西北诸王子孙对调,使其分封的土地越来越小,数年之后则诸王不削自弱。

建文帝一听也有道理,便犹豫起来,想放归周王。

然,黄子澄和齐泰二人势在必行,认为皇上这是“妇人之仁”,因此连日再三苦劝,终使建文帝下定决心,全力削藩。

就这样,仅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数月间,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被削去封地和王号,其中周王被废为庶民,发往云南;湘王畏罪自焚而亡,余下也是被废的废,被禁的禁。

眼下便只剩下实力最强的燕王,驻守北平,还尚未找到抓捕他的借口。

齐泰乘机献上一计,以边境传来元朝残部进犯警报,京师调派将领守卫开平(今蒙古多伦西北),需将燕王护卫调往塞外防守,如此剪去燕王羽翼,然后削藩便可一蹴而就。

建文帝因削其他藩王顺利,此时不免洋洋得意,认为齐泰所言甚好,下诏依计而行,随后又向北平派去张昺、谢贵两位心腹,担任副布政史和副指挥使,名义上帮朱棣助守北平城防,暗地乃是监察燕王的一举一动。

黑云压城城欲摧,南京建文帝这番疾风暴雨之举,声声都敲打着本就怀有异心的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七月,他实在忍无可忍,便在谋士僧道衍的鼓动下,终于打出“奉天靖难”的大旗,以“清君侧”为名,开始其争夺帝位之举!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