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好人好事:熊廷弼不露声色帮助冯梦龙

作者:刘永加 · 2017-03-16 来源:北京晚报

  三月是学习雷锋精神的宣传月。一些学校和单位都会举办活动,表扬爱岗敬业、见义勇为以及乐于奉献的人。其实,雷锋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里,助人为乐的故事非常多。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做过很多好事,为瘟疫中的百姓免费送去药物,甚至为素不相识卖小吃的老妇人写诗做广告;明末将领熊廷弼为门生冯梦龙解燃眉之急……

  这些故事,为数千年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几许生动的色彩。

  1熊廷弼不露声色帮助冯梦龙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大的成就,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是个心地善良、勇于助人的君子。据《宋史》载: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赴任杭州知府。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而杭州城里还有药铺,囤积居奇,大发瘟疫财。苏轼听说后,气愤不已,暗下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苏轼回到家中,想起妻子的娘家有秘传的“圣散子”药剂,能治瘟疫。苏轼提出变卖些家产,开药局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妻子是通情达理之人,就同意了苏轼的想法。不久,苏轼在当地巾子巷开了家“惠民药局”,免费发放“圣散子”,老百姓纷纷涌来,许多人都给治好了。后来,苏轼又在众安桥和江干开了分药局,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取药,救活了数千人。大家感念苏轼的恩德,就把巾子巷改叫了惠民巷。

  据南宋庄绰《鸡肋编》载:苏轼被贬海南后,恰遇一个卖“馓子”(一种油炸食品)的老妇人因为生意不好而发愁。苏轼欣然挥笔为老妇人作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暖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老妇人得到这四句诗,就把它贴到门上,老妇人的馓子店马上顾客盈门。

  提起好人好事,最高的境界是不露声色,在不知不觉中帮人解困纾难,而这也体现了帮人者的智慧。

  明末将领熊廷弼与他的门生冯梦龙就演绎了一段佳话。熊廷弼是明末将领,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据清代钮琇的《续编·人觚·英雄举动》记载,熊廷弼督学江南时,每逢考试,都亲自批阅试卷,在大堂中连起几张长几,将试卷一一铺在上面,左右放一坛酒,一口剑,一目数行阅读试卷,每看到佳作,就喝酒,抒发心中快意,遇荒谬拙劣之作,就舞剑一回,抒发心中郁闷。《三言二拍》的作者,苏州文人冯梦龙就是熊廷弼主考时考中的,冯梦龙也成了熊廷弼的门生。

  清林慧如《明代轶闻》记载了一件冯梦龙求助熊廷弼的故事:

  为了生活所迫,冯梦龙平日里喜欢收集整理民歌等内容,然后再卖给书坊换点钱养家糊口,他整理的《挂枝儿小曲》,就是收集的一些民歌小调,非常受欢迎。对于民间俗文化非常关注的冯梦龙又刊刻了广为流传的牌谱:《叶子新斗谱》。叶子,就是纸牌游戏:“叶子戏”。据说楚汉相争时,韩信为无聊的士兵发明了一种纸牌游戏,因为牌面只有树叶大小,所以被称为“叶子戏”。到元朝时,马可波罗将“叶子戏”带到欧洲,进而演变成为现在的“扑克牌”。

  冯梦龙的《叶子新斗谱》,本意是对民间文化的整理,没想到,不少年轻人因为看了这本书,沉溺于纸牌游戏,甚至参与赌博输了不少钱,当地人认为冯梦龙的书有伤风化,便群起而攻之,将冯梦龙告到了官府,冯梦龙深陷官司,蒙受不白之屈。

  这时,熊廷弼正好告假回到家乡江夏,冯梦龙闻讯坐船西上,求老师帮忙想想办法。他跟熊廷弼见面后,熊廷弼先问:“听说现在到处都在传唱你的挂枝儿小曲,你可有带来一两本送给为师赏鉴一番?”冯梦龙一听,顿觉尴尬,连连请罪,并请熊廷弼帮忙。熊廷弼听后说:“这事容易,你也不要想得太多了,我先叫人给你准备一顿便饭,我们慢慢想办法。”不一会儿,饭菜便准备好了,桌上就放了两碗菜,一碗是咸鱼,另一碗则是老豆腐以及一大盘糙米饭。冯梦龙一看,顿时眉头紧锁,觉得难以下咽。熊廷弼自顾大口吃了起来,冯梦龙勉强吃几口。

  熊廷弼吃完就起身到里屋去了,出来时给冯梦龙一封信,让冯梦龙回去的时候帮带给熊廷弼的老友,而对冯梦龙请求帮忙的事情只字不提。临行前,熊廷弼还送了一个几十斤的大冬瓜给冯梦龙。冯梦龙虽然恭敬地接受老师的馈赠,但心里非常着急,他感觉自己的事情没有希望了。冯梦龙扛着冬瓜离开了熊廷弼府上,还没到码头就将冬瓜丢在路边,登船离去。

  几天后,船在一个码头靠岸,冯梦龙上岸将熊廷弼托付的信送了过去。熊廷弼的老友在家里设宴款待了冯梦龙,宴席极为丰盛。宴席结束后,熊廷弼的老友送别冯梦龙,并告诉他,准备了一些小东西,送到了船上。等到了船上,冯梦龙才知道熊廷弼的老友送给他三百两银子。待冯梦龙回到家中,他惊喜地发现,他的诉讼也被撤销了。

  原来,在听到那些攻击冯梦龙的言辞后,熊廷弼早已亲自修书代为解释。而且,熊廷弼知道冯梦龙经济不够宽裕,旅费不足,于是就假借给老友送信之名,在信中叫老友暗中资助冯梦龙银子。

  2富家子弟巧圆同窗姻缘

  古往今来,好人好事的故事有很多,下面这一位颇令人敬佩,他不惜“假结婚”,然后把“妻子”送给自己的同窗,只为了成全同窗的姻缘,这份侠义之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清朝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记载:天津有一个姓丁的书生,家中虽然贫穷,但他仍然节衣缩食刻苦读书。本来他已经下聘礼定了亲事,可是因手头资金不足,一直没能成亲。他的“准岳父”家很有钱,可是岳父见丁生家中一直贫困,就想悔亲,便派人把丁生请到家中,摆设酒席款待他。丁生素来以豪饮著称,见酒不辞,不知不觉就醉倒了。岳父乘机对他说:“我的女儿有残疾,做你的妻子不合适,我愿意拿出一千两银子供你家用,你成名后,可另择佳人。请你马上写张休书。”

  丁生性格高傲,仗着酒劲,慨然答道:“我不能卖妻子,一千两银子也难打动我的心。你既然不愿意,我也不勉强,这就写休书。”岳父马上递给他纸和笔。丁生趁着酒意,一挥而就。

  丁生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自己的同窗,同窗见丁生醉得东倒西歪,便把他请到家中,询问他从哪里来,干吗去了。丁生把事情告诉了同窗。同窗大为不平,而丁生却淡然处之。

  丁生的这位同窗十分富有,他见丁生的岳父势利眼,心生一计,他便托媒去提亲,那“岳父”认为他们两家门户相当,很高兴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并商定了迎娶的日期。婚礼的前几天,同窗对丁生说:“你的休妻,我已娶了,我与你交往很深,到时候你一定要来为我祝贺。”丁生是个十分豁达的人,听了同窗的话,马上接受了他的邀请,并说:“我跟她已是陌路人,没有什么关系。”等到同窗举办婚礼那天,丁生前去祝贺,新郎还邀他去看新娘。

  新郎与来宾对丁生殷勤劝酒,没多大工夫,丁生就醉意醺醺,昏昏沉沉不省人事。新郎让人把丁生抬到洞房的新床上,反锁上门离开了。五更时分,丁生的酒劲渐渐过了,醒来一看,自己竟睡在洞房里,新娘盛妆坐在那儿等待着。丁生很惊慌,忙开门要出去,可是门已反锁上了。他便大叫让人来开门。新郎听到喊声,开了门走进来对丁生说:“你已经与新娘成亲,可以带她回家了。”丁生很害怕,指天发誓,他绝没做对不起同窗的事。新郎笑着说:“这跟你没关系,都是我的安排。你岳父如果要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我跟他打官司。”新娘也知道了丁生就是原来许配的丈夫,很高兴地同他一道回了家。

  丁生和新娘走后,丁生的那位同窗便让人去告诉那位岳父大人,岳父也不敢说别的。后来丁生和同窗都科举及第。同窗成全别人的婚姻,成就一段佳话。

  3七旬老渔翁救落难女

  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间常德守备王家裕,多有惠政,受到军民的信任。一日,王家裕看到门外有个老渔翁徘徊很久,犹豫不前。王家裕以为是前来送鱼的,就叫过来询问,老渔翁突然跪在王家裕面前讲了自己的经历。

  前几日在荒州捕鱼,老渔翁突然听到呼救声,一看,是一个女子,被绑在翻船上,危在旦夕,老渔翁赶紧上前帮助解开绳子,救她上船,给她喝下些汤。老渔翁一问得知,她本是南宁张氏人家的女儿,今年十八岁,避乱山谷,后被乱兵搜到抓获,想侮辱她,她剪发毁容才获免。女子求死不得,大军回兵时,把她系在船的后头。等到桃源白马渡时,船被迎头大风吹翻,横浮水面,人都被大水吞没,她因为被系在船尾,幸没淹死,漂流到这里三天了,再不救她,恐怕早就饥寒而死。女子被救后,从怀中掏出仅剩下的一个金簪表示谢意。老渔翁不肯接受,那女子便说:“你既然救了我,我也没地方去,我就去你家暂住,等我寄信父母前来接我,到时一定重谢。”老渔翁告诉女子,他们夫妇二人,草庐半间,如果让她待在家中,必为人所怀疑,如果有人报官,那么大家都受连累。女子便提出能否帮她找个善良人家,收养为女。老渔翁听后,想了想,如果女子被人家强纳为二房,或者被转卖求利,那就太对不起女子了。老渔翁就告诉女子,当今常德守备王公,是个好官,也是君子,好行德积善,一定能成全她。女子同意了。

  老渔翁夫妇俩便把她带来。刚才门口的守卫不给通报,老渔翁就在这里守着王家裕。于是就有了刚才一幕。听到这里,王家裕对老渔翁的举动大加赞赏,当即奖励他十两金子,老渔翁坚持不收。王家裕问老渔翁名字,他说:“小民今年七十有余,夫妇二人,无儿无女,一蓑一笠,终老烟波,知足,当初就不望回报,现在更不用告知姓名了。”

  王家裕将女子收为义女后,多次派人联系她的家人,杳无音信。到了婚配的年龄,正巧有原籍常德的贵州武举周臣侯回常德祀祖,前来拜见王守备,王家裕见他少年倜傥,就有意联姻。见过女子后,周臣侯也很满意,择吉日良辰完了婚。

  4公正断案不让好人吃亏

  自古都提倡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对于做好事的人也不能让他们吃亏,否则怎么树立正气?清代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中就记载了官府为好人做主的故事。

  河南有个叫曹怀瑾的人,高中解元后,到闽县当了一名县官。有一次,他到底下巡查,路上看到两个青年男子在争吵,引得很多人围观。经询问得知,原来,其中一个青年在此地路上捡到五十两银子,高兴的拿回家,交给了母亲,这位母亲深明大义,她对儿子说:“五十两银子不是小数,肯定是此人有重大急事要办,现在丢了银子,还不急得要死呀?你赶紧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等失主来找。”

  这青年很孝顺,母亲的话言听计从,他带着银子回到原地,等待失主。

  等了好长时间,果然一名男子慌慌张张找来。等他靠近,这青年就问道:“你在找什么?”那男子说:“我在这条路上丢了银子,你看到没有?”这青年说:“我刚刚在这里捡到五十两银子,是不是你的?”说着就把五十两银子交给那男子。那男子马上接过银子,边查看边打量这个青年,查看完毕,忽然说:“我丢的本是一百两银子,你怎么只还我五十两?”这青年一听就慌了,忙说:“我捡到的就是这五十两,哪里有一百两?”因此二人争吵起来,恰被县官曹怀瑾遇到。

  曹怀瑾问清了争吵的原因,是非真假心中有了底。就问丢银子男子:“你确实丢了一百两吗?”男子说:“是一百两。”又问这青年说:“你确实捡到五十两吗?”这青年说:“确实是五十两,谁说瞎话就不得好死。”

  曹怀瑾就对丢银男子说:“你丢的是一百两,他捡到的是五十两,这五十两显然不是你丢的。你把这五十两还给他,现在找不到失主,先让他拿回家去孝敬老母,等找到失主再说。你在这里继续等,一会也许有人捡到你那一百两银子送还给你。”那丢银男子无话可说,悻悻地走了。

  曹县官了断这桩公案,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无独有偶,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也记载了类似的判决:

  聂以道在江右任县令时,有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钞十五锭,归家给母亲。母亲大怒:“是你偷来的说成拾的欺骗我吗?如不是立即送还失主。”这儿子听命将银子带回原处,果然失主找来,就还给那人,那人却说“我原来是三十锭,你怎么还我十五锭”,争执不休,最后到了县衙。聂县令问明情况后,感觉拾银者是个老实人,不会欺诈,就判决如下:“失者三十锭,拾者十五锭,这不是你的钞票,到别处去寻找吧。”聂县令就把十五锭银票奖给拾银者回家赡养老母。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