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原创】古代读书人中状元的离奇故事

作者:左文韬 · 2015-11-18 来源:凯风湖南

网络图片

  状元原本称“状头”, 是中国的特产。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的奋斗目标。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宋代大文豪苏洵曾对考状元之难有过如此感慨。一千多年来,在状元科考中,有的全凭真才实学;有的靠名臣的举荐;有的靠机缘巧合等等而高中状元。笔者盘点几位古代读书人中状元的离奇故事,以飨读者!

  尹枢:毛遂自荐中状元

  尹枢堪称当时的“学霸”,在科举路上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时年已71岁的尹枢两次毛遂自荐中状元,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他在中国科举史上被称为“古稀状元”。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杜黄裳。到了放榜面试那天,五百多初选的人都来到了贡院院子里,却没有看到榜帖(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大伙在那儿窃窃私语,有些躁动。此时,杜黄裳走了出来,待众人平静下来,他说:“有人在皇上面前说我们所提供的名单不公正,要我们重选,诸位都是一时之俊才,到底怎么选?无奈无人能够帮助我们。”众人一听,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此时,尹枢上前问道:“不知您有什么吩咐?”杜黄裳道:“没有人写榜。”尹枢道:“枢不才,假如相信我,愿从命。”此为尹枢第一次毛遂自荐。杜黄裳一听,高兴不巳,立即授以纸笔,在众人面前摆下案桌,让尹枢来题名。尹枢将五百人名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然后逐一唱名,再在榜上题下该名。就在尹枢题名时,院内鸦雀无声。都排完了,独缺“状头”,杜黄裳问尹枢:“写谁较好?”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状元非老夫莫属!”此为尹枢第二次毛遂自荐。杜黄裳没想到尹枢会举荐自己,但最终还是圆了尹枢的“中国梦”,为什么呢?一是尹枢的大名他早已“如雷贯耳”,且之前巳看过尹枢约450字的试卷——《珠还合浦赋》,觉得文章短小精干,字字珠玑,文笔流畅;二是尹枢七十多岁了,参加了40多年的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杜黄裳敬佩他的精神,同情他的遭遇;三是五百多举子们都认为此科公正,没有一人表示反对。后来皇上也给予认同。

  此次科考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是朝廷让举子们自己“当家作主”,把选拔人才、编排名次的重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二是尹枢两次毛遂自荐中状元。

  牛锡庶:误闯误撞中状元

  牛锡庶,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的状元。

  虽然牛锡庶学习刻苦,但由于性格文静,不善于推荐自己,也没有达官贵人帮他“打广告”举荐,所以科举路上屡败屡战。

  贞元二年(786年)八月,牛锡庶一个人在长安街上信马由缰地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在鸣锣开道,说某某大官要从这儿过,请路人回避。慌乱之中,他误闯误撞走进了太子太师萧昕的府第。因此,牛锡庶时来运转。

  萧昕,字中明。唐代宗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唐德宗时,以太子太师致仕。由于年事巳高,他一直半闲在家,很少过问朝政,有点门庭冷落车马稀。那天,他看到一个年轻人闯进府中,以为是来拜访自己的,立即请牛锡庶到大厅一叙。

  牛锡庶知道老人是当朝萧太师后,借机“拜码头”,以晚生的礼数向萧昕行礼。叙谈之间,牛锡庶将自己屡试不第的苦闷说了出来。萧昕说:“你带文卷了吗?不妨拿来,让我一览。”牛锡庶当即拿出文卷。萧昕接过文卷,先是翻得较快,越看越慢,并连连称赞。看完后,他颌首捻须,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问牛锡庶:“你听说明年何人担任主考官了吗?”牛锡庶摇摇头,“不知道。好像到现在朝廷还没有公布。”说到这儿,一向老实、文静的牛锡庶随口说了一句奉承话。“以太师的名望与公道,您肯定会担任主考官。”萧昕听了,笑笑说:“以我的年龄肯定不会是我了,要是知道明年是谁担任主考官,请来告诉我,我会为你举荐的。假如要是我担任,你就肯定是状元。”一听萧昕的诺言,牛锡庶连忙起身拜谢。 “太师的诺言,皇天后土都听到了。请……”太师信誓旦旦地说:“你不要说了,我已经看中你的文采,我一言九鼎。”

  天助牛锡庶。翌年,萧昕任主考官,他兑现诺言让牛锡庶中了状元。有人说,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误闯误撞出来的状元。

  黎逢:考试迟到中状元

  按照现代的高考制度,如果考生迟到,那就进不了考场,丧失了考试的机会。可是在唐朝科考时居然有人敢于迟到,而且即便迟到了,主考官也不怪罪,只要你想考,便允许你考,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照样可以选拔你当状元。

  唐朝的黎逢就是在迟到的情况下,仍然考取了大历十二年(777年)丁巳科状元的。

  当年的主考官是常衮。他是天宝十四年(755)状元,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掌科考。那天,常衮在考场门口站着,看着举子们信心百倍地走进考场,虽然没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帝王气慨,但心中也充满了喜悦和担任主考官的自豪。

  此时,常衮得知有一学子迟到了仍坚持要考试,便命人带他前来。满头大汗的黎逢见了常衮,泰然自若地作了个揖,说:“大人,您还是先让我考完再说,有了我,此科一定会青史留名。”看他那自信满满的样子,常衮点点头。但考虑到其他人巳开考,再增设席位会影响别人,他便指指自己的廊下,对黎逢说:“你就在这儿考吧”。当年的试题为《通天台赋》,以“洪台独存,浮景在下”为韵。黎逢昂然入座,略一思索,便一气呵成:“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常衮想看看这个迟到的考生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于是交待另一名监考的,“你去看他写些什么,他写一句,你给我报上来一句。”刚开头几句,常衮觉得很平淡,常人之句,可再往下报时,他觉得气象顿开,行云流水,到了最后几联,他大为惊叹,击节称赞。

  迟到的黎逢志得意满地摘得了状元桂冠。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状元。

  刘若宰:抽签抽出来的状元

  刘若宰,安徽安庆人,历史上评价他是个至孝的人。因母亲患病,他连上五疏请求回去照看。自古忠孝难两全。明思宗朱由俭(崇祯)为其孝心所感,特批同意!

  刘若宰中状元是思宗抽签抽出来的,是天意!

  那年,思宗刚刚登基,就赶上了大考之年,自然对此科相当重视。会试一结束,他就把主考官施凤来、张瑞图等人找来,要他们快点把好的卷子呈上来,便于自己一一审阅。主考官们送来了36份试卷,细读之后,崇祯觉得一个叫刘若宰的人文章写得相当好。明朝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状元必须长得五官端正,形象好。这一点与清朝有很大的区别,清朝科举考试偏重于书法。于是,思宗叫人去看看刘若宰长相如何。回来的人汇报说,长得太丑了而且驼背。思宗赏识刘若宰的才华,还是把刘若宰的名字放入装有36个人名的金瓶中。选谁呢?除了刘若宰的文章,其余人都差不多,那就抽签决定吧!思宗用金箸夹出了一个,一看,刘若宰,刚废的,不算;再夹,又是刘若宰,还是不算;最后夹一次,看看到底是谁?哎,还是刘若宰。思宗仰天长叹一声:“刘若宰,乃以邀有天幸尔”。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