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鲁迅骂了那么多名人 为何对慈禧避而不谈呢

2020-12-01 来源:凯风网综合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用笔杆子唤醒了中华民族,他的文学陪伴国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不过,对鲁迅先生比较熟悉的小伙伴都知道,鲁迅先生在怼人方面也是一大高手,还和一些名人发生过笔战。

但是,为何鲁迅先生从来没有骂过老蒋与慈禧太后呢?下面请听小编慢慢道来。话说,文人的笔杆子就像军人的枪杆一样,都非常有杀伤力。可以说鲁迅先生在有生之年所骂过的人,能够车载斗量,多如牛毛。

小编给大家简单地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杨绛先生的姑姑,名叫杨荫榆,这个人虽然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并不是一个太坏的人,可是,却被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钉死在了反面。

时至今日,几乎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读过这篇文章,再加上鲁迅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杨荫榆真可谓是遗有骂名。再来说一个名人,郭沫若大家都应该知道,而且现在的很多人对其为人也非常不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了郭沫若是“流氓”,然后就一直被流传。

当然了,在现实中的郭沫若这个人,他的人品也的确是有一些问题的,并不是个地道的人,所谓“私德有亏”说的正是他。虽然说鲁迅先生骂了那么多名人,而且其笔锋又异常锋锐,可他为何却没有骂过令全中国人所唾弃的慈禧太后呢?而且,还避过不谈?说到这里,就得从鲁迅先生爷爷的那一辈儿说起了。

读过鲁迅人物传记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他的爷爷名叫周介孚,在朝廷为官(担任过翰林院庶士,江西金溪知县等职)。

在光绪十九年,周介孚不幸卷入了一场“舞弊案”(江南科举考试),在满清时期,考试作弊可是一项大罪,凡是“沾边儿”的人一定全都重判。

因此,他被免了官,而且还被判处了“斩监候”(明清时期,对于被判处死刑的罪人,并不即刻问斩,先将其监禁,等候秋审或者朝审复核,被判处“斩监候”又无权、无钱、无势的人,几乎是十死无生)。

正因为鲁迅先生的父亲有一些门路,倾尽所有家财,各种疏通关系,才给周介孚“续了命”,但依然免不了牢狱之灾,周介孚在狱中一关就是整整八年。

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不得不弃宫而逃,为了保住小命带着年纪尚轻的光绪皇帝仓皇西逃,直接逃到了西安。“慈溪西行”的故事小编就不给大家多做介绍,可以用“凄惨”二字来形容。

当“风头”一过,慈禧太后听说西方列强不再向自己发难,而且不追究自己的责任,可以继续回紫禁城当太后享受,大喜开外。当她返京后,随之大赦天下,其中就包括了鲁迅先生的爷爷周介孚。

虽然这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儿,但对与周家来说,可算是一命之恩了。满清末期,西方列强不断压迫中国,当局先进思想派迫切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开展洋务运动,挑选了诸多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留学于日本,也可以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人生阶段,是使他的思想由“医生”转变为“笔杆子”的主要阶段。所以说,这也是慈禧间接地给鲁迅先生本人的一种恩德吧。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朋友提出异议:慈禧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鲁迅只是运气好赶上了这艘船罢了,这个恩惠其实并不算对其有恩,难道这样鲁迅就要放弃对慈禧的批判?

小编认为,并不是鲁迅先生不想批判慈禧那个民族罪人,在当时,整个社会对慈禧的批判可谓铺天盖地,甚至其在死后连坟都被人刨了,可见世人对其“恨”。

而鲁迅并不参与其中,一方面是为了报当年的对自己的的“恩情”,以及对自己祖父的“恩情”,而另一方面,鲁迅先生不想在这里“蹭热点”,他想将主要的精力全都放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鲁迅先生不批判慈禧太后,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才会使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上更加饱满。

人为什么能称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情感,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反而那些只顾追求极致的“大爱”的家伙,也只能称他们为只有“思想”的机器。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