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王莽的“复古式改革”是如何使其走向灭亡的

2020-10-03 来源:腾讯网历史

王莽在15年的皇帝生涯里,不是在改革,就是在改革的路上。

公元9年,王莽称帝的第二年,他推出了混合着理想和现实动机的改革方案。但也正是这些不切实际、带有幻想色彩的改革,最终将王莽一步一步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纵观王莽改革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所有制改革、货币改革以及加强政府垄断。只能说王莽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试图通过遵循儒家经典来完成新的制度设计,从而达到大同理想。但是,他的这些改革,在真正实行起来之后,却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改革不仅没有完成新的制度设计,却对民间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彻底粉碎了其建立的政权基础,引起了一系列的叛乱。这些叛乱的发生,又让王莽陷入了财政漩涡,最终倒台。

一、无疾而终的土地和人口改革

公元9年,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王莽正式启动了他的改革之路。这一年,他宣称:“为了打破土地的分配不均和世家的蓄奴制度,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决定长期解决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

在土地改革上,他规定“从此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这一改革措施,从名义上结束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度。

在人口改革上,规定奴婢不能再私自买卖。

例如,政策规定,每户人家如果男丁不超过八人,而占有的土地超过九百亩的话,就必须把自家的土地赠送给亲戚、邻里。

纵观王莽的这次改革,其实是一次理想的复古主义改革,因为他是按照儒家所推崇的井田制来设计改革,同时有着强烈的个人目的。

而所谓的“井田制”,其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是由孟子根据周代的土地情况所设计的一种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土地制度。在孟子的设计中,他将土地先分成了一块块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区块,再在每个区块中横画两道,竖画两道,如同一个“井”字,将土地分成了大小相等的九块。周边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中间的一块则成了属于国君的公田,由这八户人家共同耕种,收成全部归属国君。

孟子所设计的这种土地制度,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极为公平,但在当时的技术上是不可能实现。但这在王莽看来,却是一个将土地从私人手中收归国有,由天子统一进行分配的好机会。

因此,他希望通过重新丈量,将所有的土地都置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从而彻底改变土地所有制,从财政上解决地方失控的局面,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权。

随着王莽这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直接损害了那些地方豪强大族的利益,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王莽的改革。而王莽又想用强权来推行他的改革,所以直接导致许多人被投进了监狱。

但这次改革仅仅在推行三年之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的措施,没有相应的实力保障作为后盾,使得社会更加动荡。到了这时,王莽终于意识到了这一做法的不切实际。因此,作为妥协,他取消了这些激进但对于财政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的改革措施。

二、疯狂的币制改革

王莽的币制改革,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复古式改革”。他想利用古人创造的理想图景,来设计一个全新的币制方案。尽管最后这个方案失败得如此彻底,却又设计得如此精美,困惑之余,一个念头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闪过,王莽真的是一个“穿越者”吗?当然,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主题,我们的目的是探索王莽的币制改革。

王莽的币制改革,一共分为四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7年,此时的他还未称帝,只是在货币政策上做了一个“小手术”,希望解决“货币贬值的问题”。但这次改革并没有达到目的,却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逼着王莽不得不又做了第二次改革、第三次改革、第四次改革,直到他的货币改革牵扯面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最终走向失控。

王莽在第一次改革期间,向市场投放了三种新的货币,和当时就行的五铢钱并行使用。这三种新的货币分别是大钱、契刀、错刀,其中大钱的面值相当于五十个五铢钱,契刀是一种综合型货币,面值五百,错刀则价值更贵,面值五千。

如果这项改革成功的话,政府将从民间获得大量的利润。比如,大钱只用两个半五铢钱的材料,就能当五十个五铢钱来使用,而契刀和错刀的价值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在政府看到利润空间的同时,民间也同样看到了,偷铸一枚大钱就可以获得二十倍的利润,在这种暴利的诱惑下,民间纷纷熔化原来的五铢钱,再偷铸成这些贬值的钱币。一时间,民间造假四起,结果导致全国性的市场问题,货币行业一片混乱。

王莽原以为通过他的货币改革可以解决财政问题,却没想到,这次改革等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再也收不住了。

于是,王莽不得不开始第二次改革来弥补第一次的错误。在第二次货币改革中,王莽先后废除了契刀、错刀以及五铢钱,发行了一种重量只有一铢的小钱作为基本货币。

通过第二次改革,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只剩下了之前发行的大钱和现在发行的小钱。但民间很快发现,人们熔化掉十二枚小钱之后,就可以铸造一枚大钱,来当五十文来花,偷铸就有四倍的利润。随着人们纷纷跟风投机,越来越多的小钱被熔化掉,市面上只剩下了五十文的大钱,导致民间缺乏零钱,许多小规模的交易无法进行。王莽的第二次改革仍然以失败告终。

公元10年,王莽意识到他的前两次改革并没有解决货币问题,反而使得市场越来越混乱,因此他决定来一次一劳永逸的改革。这就有了他的第三次改革,而这次改革,也被视为古代货币改革的巅峰。

在第三次货币改革中,王莽发行了六种货币分别是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和布货。这六种货币又被分成了二十八品,就像现在的人民币面值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等。尽管王莽设计了如此复杂的货币制度,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把如此多的钱币投向市场时,造成的动荡比前两次还严重。           

首先,因为复杂的换算关系,市场排斥这些货币,私下一直使用五铢钱。但王莽为了强制推行他的货币,下诏凡是使用五铢钱的人,一律发配边关。在此之后,五铢钱虽然慢慢消失了,但整个商业系统已经彻底崩溃。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纷纷出现了破产的迹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王莽,最终,王莽不得不再次妥协,继续使用大钱和小钱两种货币。

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最后一次货币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他将大钱和小钱废除,发行了货布和货泉两种货币。这次改革,画上了币制改革的句号。

王莽的四次货币改革,极大的扰乱了货币市场,直接使得当时经济崩溃,最后即便依靠着国家的强制力量,也无法战胜市场规律。最终王莽自食恶果,为他不合时宜的行为埋了单。

三、加强政府垄断

在王莽进行土地和人口改革时,另一项改革紧随其后,这就是加强政府垄断,具体可以分为五均、赊贷和六筦之法。

所谓五均,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设立五均官,对物价进行控制,对行业进行垄断和专卖的做法。

所谓赊贷,是指当民间经营者缺乏资本之时,政府通过放贷的形式借给经营者一笔钱,收取利息。

所谓六筦,是指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的税收,加上五均、赊贷的总称。

王莽实行五均六筦政策,目的是将社会上重要的商品都纳入政府的控制之中,但王莽的这种改革造成了社会免疫力的下降,人们在饥荒的威胁下揭竿而起。这一年,绿林起义爆发。公元22年,赤眉起义接踵而至。

走到这一步,王莽的改革导致已经陷入了彻头彻尾的漩涡,社会动荡加剧。在王莽统治的十几年中,社会开始分崩离析,汉代留下的家底已经消失殆尽。

总结

纵观王莽称帝的这十几年中,他不是在改革,就是在改革的路上,但他的一系列超前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他想利用复古式改革加强权力,却由于改革措施不当,造就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