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缺少天时 地利 人和 诸葛亮5次北伐 屡战屡败

2020-08-29 来源:腾讯网历史

在那个三国鼎立的时期,群雄并起。但不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的刘备还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在完成自己的大业的路上,都少不了身边谋士、将领们的帮助。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天下奇才"的诸葛亮,他在群雄逐鹿的时期大放异彩。刘备曾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更是在病危之时,白帝城托孤,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和儿子都拜托给了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完成自己的遗愿——剿灭曹贼,匡扶汉室。诸葛亮接下了这个重任,更是在刘备死后,发起了5次北伐之战,却不知道为什么屡战屡败。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为完成其遗志北伐

刘备,原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在年少时因为他始终都坚持着以理服人,以德治人的原则,吸引了不少有才之士的追随。最终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刘备占领汉中不久后,一起结拜过的好兄弟关羽发起了对曹魏的战争,虽然擒下了于禁,斩杀了庞德,一时间名震华夏。但东吴的吕蒙用计奇袭荆州——让部下们都扮成了商人的样子偷渡到荆州,导致关羽被吴军擒获,最终被杀。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国。同年,他率领众军为好兄弟关羽报仇而伐吴,正在这时他的另一位好兄弟张飞因为打骂部下,被害身亡。面对孙权派来的使者,正在气头上的刘备直接将人怒斥了回去。等到次年,刘备亲自率领陆军伐吴,却失败了,退至白帝城,史称"夷陵之战"。

等到章武三年,面对两位兄弟的逝世,刘备逐渐觉得力不从心,最终卧病在床。三月时,唤来诸葛亮与李严,将儿子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并且再三嘱咐一定要剿灭曹贼,恢复汉室正统。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享年63岁。诸葛亮安排好刘备的安葬事宜后,扶持刘禅上位,等蜀国渐渐稳定下来后,发起了北伐战争。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北伐?

蜀建兴三年,诸葛亮深知现在蜀国刚换了国君,局势有些动荡,不适合起兵北伐。但是蜀国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将自己变得更强大。此时的南方,有部分族人起了叛乱之心,于是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部下的建议,先打败了雍闿军,后又将当地酋长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服口服,最终平定了叛乱。

诸葛亮在南征的期间,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强劲的军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终于有了可以北伐的基础。蜀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魏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动荡,诸葛亮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率军北伐。       

其实从诸葛亮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准备才发起北伐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北伐有多么不容易,显然诸葛亮也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在这个时候发起北伐呢?

先从最显而易见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发起北伐,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刘备是诸葛亮难得一遇的明主,不管是在政事的改革上还是军事计策的运用上,刘备都给他了十足的信任与尊重,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好兄弟。所以诸葛亮自然不忍心,刘备的遗志被人忘记。

再从深一点的层次来说,现如今三国鼎立,看起来似乎是实力相当。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因为刘备的夷陵之战,局面渐渐对蜀国不利了起来,而刘禅刚刚即位,无论是地位还是声望都远远不及刘备,也没有什么好的政策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蜀国的发展已经赶不上魏国,更何况魏国还独占六州,人口众多且实力不容小觑。若是任由其发展下去,蜀国危矣,于是,诸葛亮只能化守为攻,阻挠魏国的发展,开始了艰难的北伐征程。

诸葛亮踏上北伐的征途,一路上困难重重

在建兴六年,诸葛亮事先放出自己要走斜谷道进攻郿县(今陕西眉县),但实际上是让蜀汉名将赵云带领一小队精兵去吸引曹魏的兵力,他则直接率领着大军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因为毫无准备,只得都投降在了蜀国的旗下。

但是即位不久的曹叡并不慌乱,派了五万大军,攻破了街亭。这时赵云身陷敌军,寡不敌众,在箕谷失利,损失惨重,诸葛亮只能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天,诸葛亮趁着魏兵忙于进攻东吴,关中兵力薄弱的间隙,趁机发起突袭,直攻散关,围攻陈仓,曹魏的守城将军死守城门,打起了拖延仗。这边诸葛亮想要劝其投降,守城将军充耳不闻,而蜀军的粮草迟迟未到,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再次退回汉中。

之后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带着一帮将领击退郭准,得到了武都、阴平两郡。次年秋天,魏国分为三路兵马进攻汉中,一路走西城,一路走子午谷,另一路则是走斜谷。

诸葛亮驻守城固、赤坂,按兵不动,恰逢大雨连绵三十多日,魏军只能撤退。次年,诸葛亮与魏国将军司马懿正面交锋,司马懿出师不利便先退兵,之后两人又在汉阳相遇,司马懿派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到了祁山。而诸葛亮又一次苦等粮草未果,只能再次退回。

诸葛亮并没有因为这几次的失败就放弃,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经过了长达三年的准备——鼓励农耕,让百姓们专心制作用来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日夜训练士兵等等。再次率领大军出斜谷道,同时派人去了东吴,劝说孙权可以配合蜀国对魏发起进攻。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并扎营,魏军守城不出,再次打起了拖延战。

但是诸葛亮却事先已有筹谋,明白之前的几次失败都是因为粮草不济,所以开始屯田生产粮食。孙权也决定响应蜀军的进攻,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魏国,但是被曹叡率领的魏国军队打败,退回东吴。诸葛亮这边,司马懿率领着魏军对蜀军的挑衅充耳不闻,就是不应战。原本诸葛亮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奈何因为操劳过度而病重,最终逝世。

北伐战争的失败原因——没有天时、地利、人和

明明诸葛亮在之前的战事都无往不利,可为什么到了北伐的时候却屡战屡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就会发现,当时的蜀国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没有优势。     

诸葛亮发起北伐的时机不对,这时的蜀国人才凋零,像是关羽、张飞、刘备等蜀汉的重要支柱相继去世,唯有诸葛亮一人扛起重担。反观,魏国有可以与诸葛亮在军事上一争高下的司马懿,武功高强的名将曹真坐镇;东吴则是有一方霸主孙权的带领,还有诸葛瑾的谋算。青黄不接的蜀国,获胜的几率自然小了很多。

再来就是地理环境的问题,蜀国建立在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周围环绕着高山,中间则是一马平川的高原,易守难攻。这样的地形敌军不好攻进来,但蜀军同时也不好出去。因为失去了荆州,蜀国运输粮草的路线被拉长,道路崎岖不好行走,诸葛亮为此发明了木牛流马,却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粮草供应不上,直接导致了北伐的两次失败。 

最关键的是蜀国的内部问题并没有解决。益州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实则暗潮汹涌。蜀国分为三大势力:一直追随刘备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进川的路途中,投奔刘备的东洲军;最后是益州本地的势力。

三大势力本身就有着不小的矛盾,谁也不服谁。因为东洲军是在奔波途中加入刘备阵营的,原本也是迫于当时形势才投奔了刘备,所以产生了许多矛盾。还好有刘备这位善于交际的明主从中周旋,主动拉拢东洲党派之人。但现在刘备去世了,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可对于调节双方矛盾这一点实在是捉襟见肘。      

尤其是诸葛亮与东洲派的李严向来不对付,那两次粮草不济的原因皆是因为他故意怠慢。益州势力则一向排外,非常排斥被别人控制,和其他两派的关系虽然表现的不冷不热,但意见相悖时就会好一阵的冷嘲热讽,而诸葛亮吸取了前人"以宽治蜀"的教训,实行 "以严治蜀",由于严刑峻法,刻薄了百姓,导致矛盾逐渐加重。

刘禅也没有刘备一统天下的野心,他是随遇而安的性格,所以他在诸葛亮三次北伐失败之后,就打消了北伐的念头,并没有一如既往的向诸葛亮提供任何支持。

不合适的时机,地理位置的限制,蜀国内部的纷争,哪怕诸葛亮鞠躬尽瘁,将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了北伐一事上,也是无事于补,最终遗憾病逝。而诸葛亮的逝世,更是对蜀汉的沉重打击,刘禅根本就无力抵抗魏国的侵犯,很快蜀汉就灭亡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