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理健康
焦虑、抑郁等 疫情下如何防治精神心理疾病

2020-10-10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带来了双重考验,然而,不少人只注重身体防护却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任由负面信息环绕耳边,情绪不时上演“过山车”。情绪失控难免滋生过激行为,有人惴惴不安,总怀疑自己染病,患上“疑病症”;有人盲信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信谣甚至传谣。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和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专家预约)教授借此跟大家分享疫情期间的真实案例,呼吁大家增强身心健康理念,提高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知识以及意识到主动就医的重要性。

濒死感来去匆匆 原来是惊恐障碍发作

50岁的刘先生年初看到新冠肺炎的相关新闻后突然出现胸闷、气促、手发麻、虚汗大出、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高达180mmHg。在医院急诊科就诊后,医生予输液、口服降压药处理,刘先生很快恢复正常,做了心电图、抽血都没发现任何问题,之后就回家了。

然而刘先生这种情况在出院后又反复出现了两三次,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后自行缓解,手无足措的他找到了潘集阳教授。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潘集阳教授诊断他为惊恐障碍。在服用抗焦虑药物1个月后,刘先生症状未再发作。

潘集阳教授表示,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间歇性发作性精神障碍,又称为惊恐发作或惊恐症,也叫做为急性焦虑发作,属于常见4种焦虑障碍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有:1)突然发作;2)不可预测性;3)反复出现;4)强烈的惊恐体验;5)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

“心悸、气短、胸痛、窒息是惊恐发作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症状,需要与一般的躯体疾病相鉴别。”潘集阳教授提醒,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做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尽快主动到医院精神医学科就诊。

情绪犹如过山车 谨慎是双相情感障碍

15岁的小张本是一个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女生,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外出及正常返校,整日呆在家的她心情变差,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颓废沮丧,夜间辗转反侧、失眠。此外,小张还会莫名其妙地哭泣,觉得活着没意义,曾多次在家用刀片割伤自己手腕至流血,到外院就诊后诊断为“抑郁症”,开始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然而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还出现了容易紧张、脾气暴躁、摔东西、打人等冲动行为。

家人带着小张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就诊,潘集阳教授了解患者的情况后,考虑小张存在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发性和终生性疾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不少人会把它当成抑郁症对待。据统计,第一次出现抑郁的青少年患者年龄层中,19岁以下的有50%是双相抑郁,而14岁以下的约75%是双相抑郁,约6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被误诊为抑郁症,但它比单纯的抑郁症更可怕,这就是国外教授主张儿童青少年抑郁不用抗抑郁药物的主要原因。”潘集阳教授介绍,患者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时而情绪高涨、极度快乐、冲动暴躁,时而低落抑郁、沮丧绝望,严重还会出现幻觉等,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而一般的抑郁症是开始表现为情绪低落,长期以往才慢慢形成抑郁。

在治疗方面,双相情感障碍使用的药物也与单纯的抑郁不同,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而并非抗抑郁药物。虽然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除此之外,家属的陪伴和理解以及良好的社会支持都尤其重要,门诊临床诊疗中,多数家长不认为是一种疾病,也不愿意儿童青少年抑郁病人服药。潘集阳教授建议,家长应该积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适当进行交流,避免因害怕受到伤害而杜绝孩子与外界的交流。

心理疾病逐渐年轻化 及时筛查是关键

近几年来,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疾病比例逐渐升高,甚至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据潘集阳教授介绍,门诊曾接收过最小年龄为6岁的抑郁症患儿,甚至出现一天有3位16岁以下因抑郁症割腕自杀的孩子来就诊。对此他建议,及早发现、筛查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的关键:1)观察是否突然出现低落、暴躁的情绪转变,对喜欢的事物出现排斥等前后反差大的情况;2)对比同龄人的行为,同一环境下是否出现相反、不恰当的行为。

除了这些简单的检查,还可以通过量表测试来发现。“现在很多学校为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设置了入学心理筛查项目,这说明了我们国家对精神心理疾病与健康愈发重视。”潘集阳教授也在此呼吁大家对此类测试不要持歧视目光,量表筛查就类似感冒发烧的普通疾病检查。

另外,针对部分患者发现精神心理问题后讳疾忌医或只想寻求“心理咨询”等现状,潘集阳教授提醒,心理咨询师并不属于医疗性质,甚至连“心理医生”的说法也并不恰当。属于卫生部的有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三类,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擦亮双眼,主动选择正规医院的精神医学科进行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