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信克邪  >  媒体
鸡足山佛教:架起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桥梁

2023-02-28 来源:中国民族报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佛教界认为,鸡足山是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在信仰体系中地位极尊,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佛教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学者认为,晋代高僧所著《佛国记》和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提及的鸡足山,即是今天宾川的鸡足山。

鸡足山灵山一会坊。

秦朝时,宾川已正式纳入大一统版图。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地方政权割据时期,佛教分别由中原地区、吐蕃以及东南亚传入鸡足山,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在鸡足山和谐共处。以唐代的小澄和宋代的慈济等为代表的高僧结茅山中,讲经说法。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鸡足山成为各民族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

元朝时,在云南设行省。为巩固江山社稷,数百万军屯、民屯和商屯的移民进入云南。这一时期,以源空、普通、本源为代表的高僧来到鸡足山结庵参禅,佛教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得到发挥,不同民族的信众在共同的信仰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清两朝是鸡足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明末清初大错和尚的《鸡足山指掌图记》记载,鸡足山共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与此同时,鸡足山高僧大德辈出,明朝的周理、释禅、苍雪、担当、大错,清以后的虚云、自信等高僧,都曾驻锡鸡足山,弘扬佛法,开时代佛学新风。

佛教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在长期交融中互鉴发展。传承至今的鸡足山“朝山节”盛会足以说明当时佛事活动与民族节庆实现了互嵌共融,进一步融洽了当地民族关系。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记载,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朝山节期间,信众似潮水涌入鸡足山,品鉴山水、敬香礼佛,民俗游艺活动丰富多彩。

近代以来,多位高僧驻锡鸡足山,文化交流活跃,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1904年,被誉为“禅门泰斗”的虚云老和尚第三次来到鸡足山,住持迎祥寺,先后赴缅甸、泰国及南洋等地募化筹资,中兴鸡足山。1913年,虚云到南京商谈佛教事务,孙中山为鸡足山题写大匾“饮光俨然”,梁启超题写“灵岳重辉”匾额。

随着鸡足山美誉度的提升,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徐悲鸿的《鸡、竹(足)、山》等一批力作相继诞生在鸡足山,费孝通、赵朴初等题吟诗词、楹联,积淀了鸡足山佛教文化内涵。

鸡足山佛教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签名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鸡足山佛教界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扎实推进国旗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宗教活动场所。2021年5月,鸡足山佛教协会和21个依法登记佛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同签署《鸡足山佛教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以“共建、共荣、共享”为总目标,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工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