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传统非遗造纸技艺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

2022-09-01 来源:腾讯文化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傣族民间传统手工造纸村,每年可生产一千多万张不同规格的傣纸,年产值达900万元以上,纸张销往全国各地和日、韩等国家。

这个村子叫曼召,位于勐海县勐混镇以东,距镇政府3公里,隶属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是一个傣族村寨,全村共有186户,其中170户从事造纸。

 

岩坎正在做纸。人民网记者 木胜玉摄

走进曼召村,随处可见一扇扇晾晒在阳光下的“窗户框”。“这就是‘曼召手工纸’,长方形的竹框子叫纸帘。当纸张晒得半干以后,会用一个光滑的器具平压在纸帘上进行抛光,使纸面光滑有韧度,最后再把纸从纸帘上轻轻揭下进行处理。”岩坎介绍说,造纸的原料是桑科植物构树树皮,手工纸在晒制前,要经过采料、浸泡、蒸煮、洗涤、打浆、抄纸、晒纸、砑光、揭纸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全程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纸张不但环保且纸纤维韧性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

岩坎是曼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除此之外,他还是傣族传统造纸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岭首席技师。

“我们使用的傣族传统造纸技艺,在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有着800多年传承历史的手艺,如今成了村民们富裕生活的稳定经济来源。”岩坎说。

小时候,岩坎看到构树皮通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张张手工绵纸,感觉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就这样,岩坎对傣族传统造纸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家人的言传身教,16岁就掌握了全套手工造纸技艺。

然而,传统的每家每户小作坊式生产让曼召村傣族手工绵纸难以形成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甚微。

2011年,为了提高傣族传统造纸销量,增加村民收益,岩坎在曼召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与村民代表商议后,牵头注册成立了曼召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开展两次集中培训,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的手工造纸原材料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垫资发放,合作社把采购商需要的产品规格大小、纸张厚度、纸张清洁度等信息提供给村民,村民生产成品后统一回收管理、统一代贮,这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原材料和成品纸的统购统销,由于劳动强度不大,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可以从事。如今村子的纸张年产量在一千多万张,仅造纸一项户均年收入就可达3—5万元。”岩坎说。

为了进一步延伸傣族传统造纸的产业链,曼召村党支部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了专业设计师创新和开发新产品。

 

李晋元介绍曼召传统手工造纸创作的油画。人民网记者 木胜玉摄

村子里有一家曼陀罗工作室,负责人是油画专业毕业的李晋元。

在他的工作室里,展示着用曼召传统手工造纸创作的油画,还有将西双版纳元素和文化融入其中的陶器、竹编、傣锦等文创产品。

“由于喜爱传统文化,2019年我就辞去工作来到曼召,成立了这个工作室。通过创作,让艺术与曼召传统手工造纸完美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到曼召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希望创作出更多‘可以带走的西双版纳‘’民族特色产品。”李晋元说。

目前,曼召村的传统手工纸已经从最初用于抄写经书、制作孔明灯等日常用途,衍生出包装纸、手提包、礼盒、纸扇、灯具、装饰画等50余种产品。

“除了到村里实地购买,人们还可以在网上选购我们的各种傣纸产品。”玉康坎说。

 

玉康坎和她的傣纸工艺品展示馆。

1990年出生的玉康坎是土生土长的曼召村人,也是传承人岩坎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因为像父亲一样热爱傣纸,作为一名党员的她在2020年收到村党总支做强曼召傣纸产业的号召后,就回到村里创办了傣纸工艺品展示馆,现在她不仅“女承父业”、掌握了全套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还设计傣纸文创新产品,更通过电商让傣纸产品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通过网络就能购买到曼召的民俗产品。受玉康坎的影响,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也开起了电商,玩起了直播。

在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勐海县委组织部的指导、支持下,曼召村党支部带领村内党员、群众传承、保护和发展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如今,手工造纸非遗文化已发展成为产业,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傣纸不仅成为了曼召的名片,也成为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一个特色标签。

“今后,我们要加大傣纸特色产品研发力度,将艺术与傣纸文化有机融合,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让傣纸这个古老的技艺转化为致富的新路径,永远地传承下去。”岩坎对未来充满希望。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