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大关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第五批保护名录

2021-09-26 来源:腾讯网文化

近日,昭通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昭政发﹝2021﹞21 号),正式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关县“苗族大唢呐”和“天星镇绿南村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保护名录。

唢呐,又叫做“喇叭”,自公元3世纪由波斯等地传入中国以来,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融合,最终发展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民间传统乐器。在大关,唢呐又被叫做“撒喇”,现大关县各乡镇、各族群众之间流传的唢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及表演风格,其中苗族群众中流传的“苗族大唢呐”就是一支风格独特、自成一派的民族民间吹打乐表演体系。

大唢呐在苗族群众的节庆喜事、婚礼习俗和乔迁新居、农闲自娱等社会生活中不仅起到了艺术欣赏和文化娱乐的作用,还在特定的礼仪场所和社会事务过程中发挥仪式号令、信息发布、烘托气氛的作用,是大关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0月,“苗族大唢呐”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认定了张从光等3名“苗族大唢呐”代表性传承人。

据民国版《大关县志》(张铭琛主编,张维翰审订,台湾省正中书局印行出版)记载,现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民委员会原名为大关县河东乡路南溪。

绿南环境优美、物产富饶,自上个世纪初叶,就有苗族先民迁居到此,苗族传统文化也随之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沿袭发展,孕育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群落。

在绿南村,集中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芦笙调”“花山节”“射弩(制弩)”“纺织”“蜡染”“苗族大唢呐”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张银清、杨兴均、杨兴才、杨兴明、张从光等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在生产生活中自发自觉的传承着苗族传统文化。

在绿南村罗汉坝原始森林里,深藏着杜鹃湖的柔美、转转河的迤逦、九层岩的峻峭、大草甸的宽广、九天瀑的磅礴……当诗和远方在绿南不期而遇,人类社会的思想文明和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在这里熔炼结晶,成就了绿南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和幽奇俊美的自然风情,悠扬回转、传世千古。

文|李荣武

图|周元江 石 磊 杨兴耀

来 源|文化大关

编 审|徐 靖

编 辑|何桂花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