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非遗静宁打花鞭 源自西楚霸王项羽的高歌劲舞

2021-09-22 来源:腾讯网文化

静宁打花鞭在民间又称“霸王鞭”“金钱棍”“打花棍”“打莲湘”,集舞蹈、武术、体育竞技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快祥和的独特风格而著称。雄浑剽悍的舞步,畅快淋漓的激情宣泄,每逢传统的民族盛典,具有浓郁古风遗韵的打花鞭,备受当地居民青睐。

打花鞭的道具是用半米到一米多长的竹竿削制而成,描绘着彩色条纹,两端绑有几枚铜钱和莲花、彩带,又分为单鞭和双鞭,舞者以鞭敲击肩、臂、腰、背、腿,打出有节奏的声音。舞者可根据自己的情绪、性格和技巧,舞动时因用力大小、摆动角度不同,击打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打花鞭时,右手紧握鞭的中端,刚一起步,缠绕着红白绸带的花鞭就在手中畅快地挥舞了起来,轻巧地变换着击打臂、腿、肩、腰、背、脚心、膝、胯、肘、手掌,间或敲打一下地面,脚下划着“十字步”,左右脚有节奏地交替各进一步,然后各退一步。除了前后摇摆和跳动,立、跪、蹲、坐、卧、行进等各种动作行云流水般自由变换着。

静宁打花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中华舞蹈志》(宁夏卷)记载:“该舞源于甘肃,属汉族地摊舞蹈,一般与地摊社火插花演出。”相传,在秦末楚汉相争之时,“西楚霸王”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项羽便站立马上,挥舞钢鞭高歌劲舞,舞至酣时,命令士兵折木为鞭再舞。霸王的激昂之状,动魄之情,更令兵将们难以自抑,便自发地持枪械手舞足蹈起来,使路过的老百姓深受感染。以后,这种舞蹈形式由军营流传到民间,逐步发展成为彩鞭形式,演化成当地百姓祈鬼神、庆丰年、贺喜事的民间舞蹈形式。

又有传说,在公元前202年,霸王兵败垓下。汉军四面楚歌,饶是英雄盖世,霸王却也无力回天,在“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黯然神伤中,面对滚滚东流的乌江水,背后震天动地的呐喊声滚雷般逼近,“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霸王拔剑自刎。一位姜姓将军护送项羽亡灵回到江东故土,为缅怀项羽,他独创了一种舞蹈,由跟随项羽身边的28位将士组成,队前一人手捧军帽代表项羽,边挥鞭、边吟唱,内容慷慨悲歌。

静宁打花鞭舞起初仅为单鞭,动作以用鞭端磕打四肢为主。最初的打法为“八点法”,即: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平抬),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平抬),七点磕右腿(平抬),八点磕左脚掌(由身后跳起)。后来,经过钻研改进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原“八点法”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八点”,两个“四点”。磕打的位置不再只局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触打地面等动作。

打花鞭少则为五六人,在大型集会及重大节日,多达数百人,气势纵横捭阖。打花鞭时,白衣红褂女子戴着白穗飘飘的头饰,手中舞动着打花鞭,其身姿体态,就像朵朵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映山红,迷人的笑靥绽放着喜悦和深情。穿坎肩的汉子镇定自若、器宇轩昂,虎虎生威的矫健舞步,那一张张黝黑古铜的犁满皱纹的脸庞,流露出刚毅与自信,在复杂的阵形变幻中,演化出砸地、杵天、相互对打等载歌载舞的表演花样。

静宁打花鞭由最初的两人表演发展为群体舞,表演时在器乐曲的伴奏下“夹扇”走“十字步”上场,边唱边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地面。打花鞭伴奏、伴唱的乐曲有《快八步》《慢八步》《洞宾曲》《对花曲》《十杯子酒曲》《扬燕麦》等。由于花鞭上装有铜钱、彩穗等,花鞭挥舞时,不仅可以听到铜钱撞击的声音,更可欣赏到彩穗飞舞的场景,整个舞蹈快慢结合,高低错落,刚柔相济,轻重有别,富于变化,表现出欢庆、祥和、热烈的艺术魅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