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水钢淬火

2017-03-07 来源:腾讯网

 

  水钢集团2号高炉底座的拆除现场。水钢始建于1966年,属于三线建设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机构臃肿、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低下,水钢集团从2012年至今连年亏损,“失血”严重。2014年8月,水钢迫于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惨烈的艰难困境,采取了减产减亏措施,按照350万吨钢产能规模组织生产。

  更多精彩: 

  宝贝,俩 

  探访湖南醴陵“算命一条街” 

  河南古镇数十万人赶火神庙会  

 

  2016年11月15日,申朋透过办公室的玻璃观察钢铁厂的拆除情况,今年是33岁的申朋在水钢度过的第9个年头。申朋所在的炼钢厂一转炉已经封炉停产,但已为人父的申朋不敢轻言离开水钢,因为“我还有一家人要养活”。

 

  午饭时间,走出钢厂的水钢打工者。从2014年开始,水钢职工已从高峰时期的1.6万人缩减至目前的9800多人。

 

  44岁的黄家华去年从炼钢厂分流到连铸车间,现在是该车间的一名组长。

 

  陈禅,今年43岁,是一名有着19年工作经验的冶铁工人,4号高炉停产后来到新的车间,现在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

 

  2016年6月,在水钢工作了20年的廖青宇停薪留职离开了水钢,来到老婆服装店帮忙打理店里生意。

 

  如今,廖青宇的服装店又开了一家女装分店,但廖青宇还是放不下水钢,他相信总有一天水钢还会振作起来。对于自己最终是去是留,廖青宇有着一番打算。

 

  谭正全和爱人张敏于2006年在水钢的炼铁厂旁开了一家餐馆。三个孩子也都在这里上学,从2014年开始,随着水钢去产能的逐步推进,他们的餐馆开始变得冷清。

 

  李靖焘原是水钢轧钢厂的一名操作工,2014年从水钢辞职后到了一家4S店工作。离开钢厂后,喜欢汽车的李靖焘学习了不少技能,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忙活,但他很享受这份工作。

 

  如今李靖焘已是该4S店的一名售后经理。他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闯荡,只要踏实肯学,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下班后,黄昊和女儿在小区院里玩耍。在黄昊母亲的眼里,她怎么也没想到已经做了管理干部的儿子会离开水钢。2015年,水钢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撤并整合,打破干部“铁饭碗”观念,减少管理层级,并出台了相应的职工分流安置措施。

 

  离开水钢也是黄昊做过最艰难的抉择,自小就在水钢长大他在2015年选择了买断。但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和在水钢的管理经验,黄昊成功应聘,成为了公交公司的一名智能调度管理员。

 

  黄昊给女儿辅导功课。黄昊的爱人曾是水钢职工,今年她也买断工龄到贵阳的一家食品厂做物流,这是一家人第一次分开。

 

  黄昊和公交公司的同事正在调试新的设备。一年过去了,黄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并对公交公司即将到来的集团化发展充满期待。

 

  六盘水的一处煤厂,许多设施正慢慢地随着减能而成为这座西南工业重镇标志性的工业遗产。

 

  随着水钢生产技艺的不断改进,污染也减少了许多,黄会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了绿色蔬菜。

 

  55岁的黄会已经在这座钢城生活了30多年,爱人刘胜义2015年内退后到县城打工。

 

  “三线建设”中不少工人来到六盘水,参与水钢的建设。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不少老人都融入了这个新的城市。

 

  1970年,老张从黔东南来到水钢支援“三线建设”,并在这里安家落户。46年间,老张见证了这座钢城的成长。

 

  潘玉琴,82岁,1971年“三线建设”时期,在鞍山钢铁厂做幼儿园老师的她跟随丈夫来到六盘水参与水钢建设,45年间只回过老家9次,老伴在2016年过世。

 

  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艰难抉择中,有人从头再来,有人徘徊观望。但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员增效的过程中,这种“去”与“留”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