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话说艺术“蛮头”大饽饽

2015-03-24 来源:环球网健康

1从古书中走出来的大“蛮头”

  

胶东大饽饽 

饽饽,又叫馒头、馍馍。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饽饽。据《名义考》,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切面、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即今之馒头、包子。

 

老祖宗发明的“饼”如今已成为万千家庭不可或缺的食品 

到三国时期,出现了“馒头”一说。据宋朝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孟获,渡泸水时,邪神作祟,按当地习惯,要以“蛮头”(即当时“蛮人”的头)祭神,武侯便下令改用麦面裹牛羊猪肉,像人头以祭,谓之“蛮头”,讹而为“馒头”: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时讹而为馒头也。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也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讹而为馒头也。”

 

电视剧《三国演义》关于“馒头”剧照(一) 

 

电视剧《三国演义》关于“馒头”剧照(二) 

初时的馒头,都是有馅的。至唐宋时,出现了无馅的馒头。《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饽饽,实际上是满语。满族把一切干粮类食品都叫做饽饽。满族把糜子(大黄米)、粘谷(小黄米)、粘高粱(粘高粱米)加工去皮,经碾磨加工,粉碎成“面状”,然后制成各种饽饽。随着满族入主中原,“饽饽”一词也被带入关内,沿用至今。【详细

 

满族在做饽饽 

2逢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大饽饽

在胶东,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离不开大饽饽。其中,过年饽饽尤有很多有趣、隆重的习俗。

 

胶东“喜饽饽” 

——饽饽寓意的习俗。大饽饽又称枣饽饽、花饽饽,年前蒸大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大饽饽圆圆的,寓意“团团圆圆”;个头大又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饽饽的“枣”与“早”谐音,故大饽饽还蕴含“早发”、“大发”之意,包含了胶东人家祈盼来年日子更美好的心愿。除了做大饽饽,各家还要做“莲子”、“鱼”、“圣虫”、“葫芦”、 “元宝”、“豆包”、“菜包”等小饽饽,都有各自寓意,饱含着农家对生活中招财进宝、连年有余、蒸蒸日上的美好祈盼。【详细

 

大饽饽与“元宝”饽饽 

——蒸大饽饽的习俗。到了腊月二十六、七,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因为大饽饽是要用来祭祀供奉祖先、天地众神的,所以蒸大饽饽时,各家都非常虔诚,唯恐一不小心蒸出的大饽饽冲撞了祖先、神灵,引起祖先、神灵不满,影响了来年气运:忌外人进家,怕被外人踩的“发不起来”、怕带来“晦气”,所以蒸大饽饽时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则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大饽饽时不能乱说话:大饽饽表面裂开,不能说饽饽“裂了”而要说饽饽“笑了”;蒸大饽饽火烧的多把炕烧糊了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要说“炕烧得旺”;蒸饽饽时被烫了,不能说“被烫了”,而要说“沾了福气”。

 

过年了,大饽饽也“笑”了 

——祭祀供奉的习俗。饽饽重要功用是祭祀供奉。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在胶东,从大年三十下午起,各家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祀供奉祖先、天地众神。其他供品不同地方可能稍有不同,必不可少的是大饽饽。大饽饽摆放也有严格讲究:供桌上一般供奉10个大饽饽,每侧五个叠放,下面三个,上面两个,上面两个要一个朝上一下朝下。【详细

 

胶东春节祭祀供奉中的大饽饽 

——走亲访友、招待宾朋的习俗。前些年,物资匮乏,普通人家正月“出门”(胶东方言,即“走亲戚”)都是用柳条篓子,装上两个大饽饽、8个莲子、一斤桃酥果子(胶东方言,即“桃酥”,一种点心)、一瓶酒,上面用干净“手巾”(胶东方言,即“毛巾”)盖上。上一家去(胶东方言,即“到了一家”),亲戚都会掀开篓子看看你家蒸的饽饽怎么样。做的好的,亲戚们都会赞叹“你看看(胶东方言音‘káng’)!恁(胶东方言音‘yìn’,即‘人家’)家大饽饽这个俊(胶东方言音‘jìn’,即‘漂亮、好’)哪!”被赞者心里就会美滋滋的。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年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来“出门”的亲戚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的主角地位依旧不可撼动:酒足之余,来一块大饽饽,雪白暄软、香甜耐嚼,喜气溢出来,好日子就来了。如果客人再赞一句“唉呀(胶东方言音‘ǎi yā’),这个大饽饽,绝门(胶东方言,即‘太好’)了!”,主人心里更自豪满满,乐开了花。

 

雪白暄软的饽饽 

3“圣虫饽饽”?——天上的盛宴,地上的救星

在胶东,流传着许多关于饽饽的传说故事,如“土地神带大饽饽为王母娘娘庆寿”的故事和“圣虫饽饽”的故事。

传说一:土地神带大饽饽为王母娘娘庆寿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王母娘娘过寿,烟台一带的土地神也要去天宫为王母娘娘庆寿,可是却为带什么礼物犯了愁。淳朴聪明的当地人听说后,就各家联合起来,每户拿出仅有的一点白面放到一起,做了一大锅寿桃饽饽当作寿礼,由土地神带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一见雪白漂亮的寿桃饽饽,心花怒放、高兴异常。听土地神说这是烟台众多老百姓共同的心意后,当即命各路神仙今后务必要保烟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烟台一带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大饽饽,供奉天地众神。

 

胶东“寿饽饽”(一) 

 

胶东“寿饽饽”(二) 

传说二:圣虫饽饽的故事。 

从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在寒冬腊月里娶媳妇,这户人家生活比较富裕,请了八个壮汉抬着八抬大轿去迎亲。

这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在路上有一只圣虫冻得哆哆嗦嗦,新娘子见它可怜,就把它抱起来藏在怀里给它取暖。可是走在路上轿子越来越重,八个壮汉好不费劲,左肩换右肩,好不容易把轿子抬回了新郎家。

众人喜气洋洋地把新媳妇迎进了新房,新娘惦记着怀里的圣虫,忙追问婆婆粮囤在哪儿,婆婆心里欢喜,认为新媳妇能持家、会过日子,于是领着媳妇挨个粮囤转了一圈,新媳妇悄悄把藏在怀里的圣虫放在了粮囤里。

婚后的几天,新媳妇一直挂念着圣虫。这天,新媳妇带着婆婆到粮仓去,打开粮囤一看,圣虫活得好好的。新媳妇劝说婆婆开仓三天,救济全村的人们,让全村的人到粮仓取粮食,能取多少取多少。圣虫也自然要报答新媳妇的救命之恩。全村人欢天喜地,肩挑背扛、车推驴驮好不热闹。三天后,新媳妇领着婆婆到粮仓一看,囤里的粮食丝毫未减。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圣虫,每逢新婚、春节等人们都用面粉做成圣虫的样子放在粮囤里供奉,并称它为“圣虫”或“升虫”、“神虫”、“剩虫”,含有粮食满仓、使用不尽及生活繁荣高升的意思。

 

胶东“圣虫”饽饽 

4炕头上“苏醒”,“8印”大锅里成形

蒸饽饽可不像平时蒸普通馒头那么简单。过去蒸饽饽要用石磨“头麸面”,加油(猪大油最好)、糖、鸡蛋(去蛋黄,否则蒸出来的饽饽发黄),用最好的“引子”(酵母)。【详细

做好之后、上锅蒸之前的大饽饽足足两斤多。蒸这样的“大块头”非得用农村“8印”以上的大锅不可,“8印”大锅锅口直径差不多一米,这样的大锅,配上离锅上沿20厘米左右的锅篦子(胶东方言叫“盖帘”),一锅也最多蒸6-8个大饽饽。因为供奉需要10个,所以一般大饽饽要蒸两锅,其他饽饽也要蒸上两三锅。这么多饽饽怎么也要蒸上两三天,两锅大饽饽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农村蒸饽饽全手工进行,费时费力,需要深夜爬起来发面、“戗”面,很是辛苦。

 

胶东农村的大锅、灶台 

因为通常都要一次发两锅大饽饽的面,所以一般的盆太小不够用,这时就要把平常用不着的大盆都搬出来,洗刷好备用。这些盆主要特点是大,直径接近一米。

传统蒸大饽饽大体可以分成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和面(胶东方言叫“打面酵子”)。时间一般在头一天晚上十一、二点,两锅大饽饽大约需要2公斤左右的面粉。方法是面粉、引子放入大盆中,加入温水,和匀。这个过程考量的是水的用量以及“引子”的运用,全靠经验。【详细

 

满满一盆的“面酵子” 

第二步是发面。“面酵子”打好后,盖好,蒙上小被子,放在火炕的炕头上醒发。发面成功与否,决定着大饽饽的松软度。这时候要赶紧睡下,抓紧时间休息。

第三步是“戗面”。两三个小时后,“面酵子”发好了。不管多困,这时候都要爬起来“戗面”。“戗面”是个体力活,一般需要男人们来。方法是在发好的“面酵子”中放入油、糖和鸡蛋,加入7公斤左右的面粉,一边加面粉一边加温水一边反复揉,直到面粉、糖、油和鸡蛋与“面酵子”一起和匀。其间,一定要控制好水量,“戗”出来的面不能太软,否则将来做出的大饽饽不容易定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戗”好的面 

第四步是二次发面。面“戗”好后,再次盖好,进行第二次醒发。这时仍要抓紧时间休息。

第五步是揉(胶东方言叫“守”,音:sǒu)面。一个多小时后,天蒙蒙亮了,这时候就要全家起床,洗漱后简单吃点东西,面也发好了,全家一起动手开始“守”面。

 

面发好了 

发好的面要整个倒扣在大面板上,胶东的大面板足足一米宽,一米五长,然后要使劲“守”面。这“守”面有讲究,必须整体一个大面团一起“守”,不能分成小块分别“守”,这样才能保证面“守”的均匀;不能“守”得太慢,慢慢吞吞半天“守”一下不起任何作用。面团必须从冰冷“守”到温热,不使劲根本“守”不热。那一大盆面又韧又硬,足有二十多斤,“守”不多大会就会腰酸背疼、两臂酸麻,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所以需要全家一起轮换着“守”。

 

好大一团面 

整个的面团“守”的温热、均匀后,再分成差不多大的小块(两锅的数量),其中一半先放到一边用干净的包袱盖上,剩下的每块要再挨个“守”。直到面团表面非常光滑、可以看到明显的气泡才算好。

  

全家一起动手做饽饽 

蒸出来的饽饽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守”面的质量,“守”得越用力,时间越长,蒸出来的饽饽越是白而蓬松。这个过程最辛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时间。

第六步制作大枣饽饽,这就是巧妇们显身手的时候了。“守”好的面交到主妇手中,主妇们检验一下,觉得确实“守”好了,就三两下团成尖尖胖胖的圆锥形,饽饽的雏形就出来了。均匀擦上饽饽粉,随后在前后左右四个切面每面挑出“鼻儿”,把提前准备好的洗净的大枣,仔细的插到“鼻儿”中,一个大枣饽饽就做完了。

  

历经辛劳,饽饽终于有了雏形 

  

挑“鼻儿”插枣 

 

看,俺漂亮吗? 

做好的大饽饽要及时盖上包袱,以免表皮干裂。做完一锅的大饽饽还要用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充分醒发。一般是将其置于干净包袱上,放在温暖的炕头,用铁盆、木箱或笸箩(避免不小心挤压)盖上,上覆棉被。待大饽饽表皮被撑的光亮、手掂感觉很轻而没有沉重压手感,就说明醒好了。

  

别看俺,俺怕羞”——醒发中的大饽饽 

第七步就是上锅蒸了。首先把醒好的大饽饽装锅:锅里倒上水,放上木头锅叉,锅叉上再放上竹盖帘,大饽饽一个一个摆放到盖帘上,摆放时各个饽饽间、饽饽与锅边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蒸的过程中大饽饽受热进一步启发而互相粘连或粘锅。装好锅,再盖上笼帽(以前笼帽不是家家都有,更常见的是用另一口大锅代替笼帽,这就形成了胶东特色的“锅上锅”),有时笼帽上还要再搭个麻袋(减少透气,类似高压锅的作用)。

接下来,就该烧火了。烧火用的一般是树枝、玉米瓤或碎木头。火苗红红的,映红了幸福的脸庞,炉膛里柴草噼里啪啦地响,水汽洇溢出来,弥漫了整个灶间,而大饽饽的香气早已流淌的到处都是,深深地吸一口,再吸一口,恨不得把所有的香气都吸到肺腑里,让五脏六腑都美美地香一香。

火苗红红的,映红了幸福的脸庞。

一锅大饽饽需要蒸30分钟,然后停火。停火后再“捂”15分钟,就可以开锅了。刚出锅的大饽饽,雪白雪白、饱暄饱暄的,甜丝丝的麦香味沁人心脾!

 

雪白饱暄的大饽饽出锅了 

简单休息后,全家人又开始忙碌下一锅饽饽了……

5结语

大饽饽历史悠久,是胶东面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体现了胶东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美好明天的期望。过年蒸大饽饽是老胶东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一定程度上,饱含浓浓年味的大饽饽已经成为了老胶东过年的象征,是老胶东过年不可或缺的东西。又是一年春节,胶东大饽饽祝祖国繁荣昌盛,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