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世界“hello day”:礼仪文化背后的爱

2014-11-20 来源:凯风网

1一个小小的问候 它的出身也是有点历史的

尼克松说:“这是古巴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1973年10月6日,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中东的以色列人是绝对的休息,不吃饭,从日出到日落,躲在营房里禁年食祷告。而埃及与叙利亚联合突然向以色列开战。以色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但几天后,以色列就看清了形式,采取应对措施,最后扭转败局,成功击退埃及和叙利亚。这场战争历时18天,以色列又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是著名的中东第四次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两个小弟打架,当老大的坐不住了。苏联老大哥命令军队处于局部动员状态,并集中一定的兵力,准备开赴埃及。而美国国安会决定,美国海陆空三军立即处于戒备状态。在中东,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继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和1967年“六五战争”后,又一次剑拔弩张,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局势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苏美关系骤然紧张。美国总统尼克松直言:“这是古巴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就在世界各国为中东和平竞相奔走的同时,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又到一年学子毕业深秋季。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麦科马克和他的兄弟哈佛大学的布莱恩·麦科马克并没有像他们的同学那样忙碌于毕业论文写作或研究生申请,却想为刚刚发生的埃以冲突做些什么,结果就是“hello day”。11月21日,兄弟两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强调冲突应该通过和平的沟通来解决,而不是武装冲突,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扩大世界问候日的影响,第一个世界问候日诞生了。【详细

如果今天你向10个人发出了问候,你就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也许麦科马克兄弟也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世界问候日”的价值,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都在庆祝这个节日。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美国黑人女星乌比?戈德堡、美国第一个宇航员约翰?格伦、已去世的特里莎修女以及摩纳哥大公兰尼埃三世等各界名流都曾写信对这个节日表示支持。在他们的眼里,如果在11月21日这天,你向10个人发出了问候,你就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其中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8年11月21日曾为“世界问候日”写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

“我非常高兴地将我温暖的‘问候’送给每一位参加第16个‘世界问候日’的人们。当自私与害怕被仁慈与希望所代替时,和平就会在人们心中出现。无论是在家里、社区里、一个国家里还是全世界,要获得别人的友谊,传播和平的精神都是最基本的。希望你能够获得友谊,就像你慷慨给予的那样。”

在欧美不少学校,老师将“世界问候日”看成是让学生学习外语的好机会,他们提出用十种语言说“你好”的口号。在中国,近年来,也有愈来愈多的人参与到世界问候日的活动中来,一束鲜花、一张爱心卡片、一句祝福,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幸福。【详细

2一句简单的“你好” 它的背后也是有故事的

“hello”竟然是他发明的

 

英文“Hello”是英语圈里颇具代表性的招呼语,也是在国外打电话、见面问候的通用语,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它。“Hello”这个词,作为英语单词最早收进辞典的,是1983年版的《牛津辞典》。但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了如此简单的语言?长期以来是一个谜。不过这个最终还是被解开了。经查证,这是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创造的语言。沉睡在纽约AT&T仓库里的爱迪生亲笔信记载,1876年,电话的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建议接线员效仿轮船传话筒的用语,接的时候呼一声“Ahoy!”,1877年在匹兹堡市的电话开通时,当地的电报电话公司总裁问爱迪生:“电话里第一句招呼语说什么才好?”爱迪生考虑用“Hello”这个词,便直言不讳地提了出来。爱迪生在同年8月15日的亲笔信里说:“如果用‘Hello’这个词打招呼,离开电话机即使有3米或6米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后来还是爱迪生的主张占了上风,成为接线员普遍的用语,也很快就成了国际公认的电话用语和问候用语,从而让这个词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晨昏定省,古时做个皇帝真不容易

中国古时便是礼仪之邦,讲究传统美德。而中国古人的问候更多地体现在行动,而不是口头。古代三纲五常中特别重视子女的晨昏定省,亦即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如是已结婚之人,每早起晚睡时,都要携妻带子到父母面前请安。知道父母外出回来时,要尽早去接,见面要先磕头,起身再问候身体饮食等等,父亲出门孩子要帮着拿物品,送至必要的地方才可分手,叮嘱父亲身体起居,并向父亲磕头行礼。而这样的礼节,在皇家更为看重,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跪安的姿势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右腿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看来,做个皇帝还真不容易。

稀奇古怪的问候  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异国风情

碰鼻礼

碰鼻礼是大洋洲新西兰毛利人与外来客人的见面礼依照传统,是由部落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者走向客人,以毛利人致宾客的最高礼节。次数越多,时间越久,关系越亲密。

吻脚礼

吻脚礼是由东方传入,表示一种拜服的态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对统治者所行的大礼。《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关于吻脚的记载,表现一种宗教臣服。目前在非洲某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礼节。

舌头礼

在高山之国尼泊尔的山区,主宾相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舌头和心都是鲜红的,红舌头代表赤诚的心。

合十礼

这种礼仪多见于信奉佛教的国家,比如说泰国,泰国人见面往往低头问候,并将双手合十于胸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到前额高度,平辈到鼻子高度,而长辈还礼则只需到胸前即可。另外,泰国认为头部是神圣的,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

吻手礼

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施的礼节。吻手礼一般在室内举行,并且仅限于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贊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反。

3问题来了 说一声“你好”为何那么难

你有多久没对同事好友或父母传递一个甜蜜的微笑,你会在大街上向陌生人道一声“你好”吗?有一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约八成年轻人不认识邻居,五成人宁可对着电脑,也不愿见面说话。现代都市的我们,似乎也像钢筋水泥高楼的冰冷世界一样冷漠而拒绝。

不要同“陌生人”说话

 

现代都市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会了一种回避目光对视的技术。在停车站台、在公交地铁车上、在城市广场中、在漫长的排队等候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忽略旁人的存在,哪怕彼此之间近得可以看到对方那挑动的眉毛。一张报纸,一部手机、甚至摆平身上那一处不够服帖的衣角、弯腰装作系紧鞋带,好像都能成为顺手拈来的道具,使相距咫尺者旷若天涯。现代都市人对身体距离的心理承受力,似乎已到了一触即溃的地步。守护一份陌生感,比维系一份彼此依存的感觉,更能让人觉得踏实。究其原因,不愿与陌生人打招呼是其实是内心安全感缺乏的表现。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大家见的都太多了,像借助小孩迷路拐骗少女,乞丐变成一种职业等等借助人的的善心,害人。再加上工作压力、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人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处在这种环境,一些人警惕性较高,缺乏问候陌生人的愿望与勇气。而不与熟人打招呼。【详细

网络虚拟火热现实生活冷漠

 

科技进步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反而困难了。以前没有电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彼此之间能进行眼神的交汇,心灵的沟通;有了电话,我们可以通过声音交流,喜怒哀乐尽在那一高一低、一扬一抑的声音中。有了手机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却到变得越来越稀松。言语的交流变成了“拇指党”,“廉价”的群发短信、微博、qq、微信,似乎问候变得那么简单,那么方便而快速。科技的进步在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搭起了一堵看不见的阻碍联系的后墙。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是我太忙吗?那么我把时间都给了谁?工作?家庭?手机?电视?电脑?似乎都不对,工作之外我是自由的,可也没见我去主动的探望过谁,现在同学朋友的相见都要提前电话联系,更何况一些许久不联系,偶然能想起,关系疏离的人。现代沟通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可是心与心的交流却越来越困难了。【详细

4问候需要一点点用心 一点点技巧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作家外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乞丐向他乞讨,恰巧作家身上没带一分钱,当时作家感到很尴尬,也好无奈,于是作家只好紧紧握着乞丐的手,当时作家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乞丐却感动地流下了热泪,颤抖着手对作家说:兄弟,谢谢您,您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问候的内涵是丰富的,问候的形式是多样的,问候的结果是温暖的、感人的。问候,需要您一点点用心,一点点技巧,正如生活需要一点点智慧。

分场合

任何问候,只有与特定的场景相符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比如,在健身房里问朋友“累坏了吧?”显然多余,但若是下班回家的丈夫,走到妻子身边,轻轻问一句“累坏了吧?”那一定是温馨无限的,做妻子的肯定百听不厌!在电梯里,或者洗手间,问候语越简单越得体,甚至只要彼此点头微笑,就足矣。另外,有一种场合的问候要特别注意。如,偶遇熟人朋友时,如果对方没有注意到自己,不要突然问候,以免惊扰对方,而应该绕到身前,再行问候。有的人不太注意,上前就拍人家的肩膀打招呼,吓人一跳。

看对象

问候要注意区别对象。问候至交老友或是家人,几乎不存在“禁区”。问候久未谋面而关系普通的朋友,可选择“一向可好”这一类的问候语。对新结识的朋友问候一声“你好”或“见到你很高兴”,是符合惯例的,但是,如果对天天见面的同事说:“见到你很高兴!”就显得不伦不类。对后者而言,问候语还是“具体”一些为好。

遵习俗

问候他人时还要注意遵从习俗。中国人见面常常问“去哪儿忙啊?”“吃过了吗?”这是表示关心,其实并不一定要知道答案,但是对欧美等国外朋友就不能这么问候:你若问前一句,他可能误会你干涉其私事;如果问后一句,他会当真以为你打算请他吃饭。

巧招呼

面对各类人士,不同场合有不同称呼,分别有用通称、叫尊称、称职衔、加“老小”、叙辈分、呼姓名。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一般用通称,称呼对方“先生”、“女士”为宜。称呼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是令人钦佩的师长。用“先生”这个尊称。有时遇到结识不久的朋友,而且对方年长于己、学有所长,要是不知道怎样称呼才恰当,可以“老师”相称。对商界人士可称“老板”或“老总”。熟人同事之间,因为对彼此年龄辈分等情况很熟悉,可在姓氏前面加上“老”、“小”,作为称呼。在街道、商场、公园、车站、码头等非正式的交际场合,对非亲属的交际对象也可以用亲属称呼,比如对同辈人称“大哥”“大姐”“小弟”“小妹”等,对年长者称“大叔”“大妈”“爷爷”“奶奶”,这叫“亲属称呼”。“亲属称呼”尤其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当然,叙辈分时千万要注意,不能把辈分搞乱。关系极好的人,有时为了表示亲密无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但关系普通者,特别是普通的异性之间,直呼其名,甚至喊乳名、昵称,是不合适的。

谦恭敬

遇到特殊交际场合,用好谦辞或者敬辞,能够体现问候者自身的文明儒雅。必要时可以“鄙人”自称,称自己家人为“家父”“家母”“犬子”“小女”等等。涉及对方家人时以“令尊”“令堂”“尊夫人”“令郎”“令嫒”相称,称呼平辈可以用“贤弟”、“贤妹”等,这样更体现对他人的敬重。    问候他人时要一心一意,专注真诚;在他人向自己表达问候时更要热情回应,可以微笑、点头,如果彼此有一定距离或者面对多人时,也可以拱手致意或者挥手示意。

5结束语

 

11月21日,是你并不熟悉的“世界问候日”,但在这一天,你我有可能不再陌生。在这个特别而又温馨的日子里,给自己的父母长辈、亲朋好友送上一份温暖的问候!给家人一句问候,给朋友一句问候,给同事一句问候,给陌生人一句问候......可以是一句您好,也可以是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拥抱,把温暖的问候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驱散这初冬的寒意,带来彼此温暖的爱意。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