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修复生态环境

2018-07-06 来源:新华网

  河北沙河:山地治理拓宽增收路

 

  1月13日,农民和游客在河北省沙河市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采摘羽衣甘蓝。近年来,河北省沙河市将加大荒山开发治理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该市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统筹协调山地资源,山区农户既可以将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农闲时又可以到农业园区打工,成为“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目前,沙河市2000亩以上的山区农业开发园区达44个,带动当地山区近10万农民实现增收。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江西南昌:茶从山里来

 

  4月10日,茶农们在马口村的茶园里采茶(无人机拍摄)。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马口村迎来采茶季,茶农们抢抓农时采茶炒茶。据介绍,马口村的茶园原本是一片荒山,近年来逐步改造成为约1000亩的茶园,并保持着纯手工的制茶工艺。种茶、制茶让该村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山西长治:光伏发电助力脱贫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溪镇光伏扶贫电站(5月18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在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和荒山荒坡上建设光伏电站推进脱贫攻坚,有效帮助贫困人口增收。据了解,2016年,长治市建设村级光伏电站72个,装机容量达30.7894兆瓦,带动6284户贫困户增收。2018年,长治市将继续推进村级光伏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建设,1万多户贫困户将从中受益。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椅子山采石场进行综合治理前的场景(资料图片);下图为2018年7月1日拍摄的椅子山(新华社记者牟宇摄)。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榛子镇椅子山采石场历史上因数十年的无序开采,造成了大范围的石灰岩白茬断面,被当地群众称为“白茬山”。2015年以来,河北省国土部门与当地镇政府合作,对椅子山废弃采石场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程,目前治理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栽植各类花草树木,复垦耕地20余亩,让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坑荒山重焕生机。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唐山:鱼塘变荷塘 带火乡村游

 

  7月1日,游客在滦县南平庄村荷塘游览(无人机拍摄)。 2017年以来,河北唐山滦县南平庄村以加强当地陡河生态治理、清理养鱼网箱为契机,将原有的千余亩鱼塘改造为荷塘,栽植莲藕2万余株,发展以赏荷、采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6月25日,农民在山东省高青县艾李湖村旧村复垦土地上种植水稻。近年来,山东省高青县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坚持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耕地优先原则,通过承包、流转等形式,实施旧村复垦复绿工作,有效保护耕地面积。新华社发(张维堂 摄)

 

 

  6月22日,空中俯瞰湖州市东林镇三合村废弃矿山中的花卉产业园(无人机拍摄)。2016年开始,东林镇三合村对废弃矿山“华阳矿”进行复绿整治,并由村民出资打造花卉产业园。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积极推进矿山整治复绿,大力推进矿山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早些年因为开矿而裸露的废弃矿山山体重新披上绿装,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变成茶山、花果山、生态公园,让废弃矿山恢复成为美丽青山。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河北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变荒山为“金山”

 

  6月28日,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的工作人员在展示收获的蓝莓。五凤头村是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一个小山村。2009年,当地村民成立百草坡农民合作社,承包了附近4000余亩荒山进行开垦,发展林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筹建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依托河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机构,引进培育特色农产品,建立起集种养殖、观光、采摘、休闲、科普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使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金山”,带动村民实现增收。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宁夏:耕作“沙海” 收获芳香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艾伊薰衣草生态基地,农民在收割薰衣草(6月21日摄)。夏至时节,在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艾伊薰衣草生态基地,上千亩薰衣草迎来收获季节。据了解,该基地花费4年时间,改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漠土地,并利用滴灌技术,种植薰衣草、马鞭草、九叶菊等花卉以及樟子松、新疆杨等20余种树木,将昔日的荒漠变为花海绿洲。恢复生态和发展沙漠旅游的同时,基地还充分利用薰衣草的经济价值,制作薰衣草纯露和精油等产品,走出一条生态治理、沙漠旅游和花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发展之路。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内蒙古兴安盟:万亩旱地变水田

 

  6月30日,哈日道卜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白金泉在水稻田里放养螃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哈日道卜嘎查(村)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旱地多,土地贫瘠。在“80后”党支部书记白金泉的带领下,当地平整旱地变水田,发展水稻种植,在贫瘠土地上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2013年,白金泉平整土地,种植了10多亩的水稻,每亩收益比种玉米、花生多上千元。于是他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引进技术人员统一育苗、指导种植,建立加工厂,并统一销售。今年,哈日道卜嘎查(村)的一万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全嘎查(村)174户家庭有140多户参与到水稻种植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种植大户有13户。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7日,在泗洪县半城镇穆墩岛村辖区内的水上生态牧场,渔民在进行日常管理。 2017年以来,江苏省泗洪县在城头乡、半城镇等乡镇实施“水上生态牧场”项目,利用退围还湿水域,在宜植(殖)水体种植经济植物、养殖经济鱼类。目前,该县共建设“水上生态牧场”8.26万亩。“一水多用、鱼菜共生、生态高效”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有效推动泗洪县渔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