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盘点古代考试:文举武考还有“留学”考试

作者:朱佳玲 · 2016-01-18 来源:凯风浙江

  在如今的社会中,“考试”这一事可是广受重视,在年初有艺术考试,在夏天有高考,秋天更是有公务员考试。而在古代的秋天,也有一次十分重要的考试,叫做“秋试”,也称作“乡试”,是秀才们走上科举道路的头一步。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有各种考试,可你们知道那时候的考生们都考些什么东西?他们又是如何参加考试的么?

  考智力还是考体力:文举考试

  说起古时候的文举考试,不得不提及两个地方,一个是“总布胡同”,另一个是“贡院”。“总布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精明的商人打起了考生们的主意,将此地作为考生们休息住宿的地方。

  “总布胡同”直通建国门内的“贡院”,在“贡院”进行的考试,就相当于如今的高考,因为每年阴历2月开始,正值春天,所以也称此考试为“春围”,“春围”一共考三场,一场考三天,一共是九天。只有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春围”,考中的学生叫“贡士”,中了的贡士就得到了紫荆城面试的机会,考取的叫“进士”,前三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了。“贡院”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当年因为正在修建紫禁城和北京城墙,所以国家财政紧张,贡院建的十分简陋,每个格子都是用木板草席搭建,一共九千多间。考生们就被关在木屋里点着蜡烛写八股文,尽管过道里放满了水缸,“贡院”也是经常着火,烧死烧伤的考生不计其数。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明英宗天顺七年,一次“春围”失火,因为避免作弊,九千多个格子都上了锁,所以烧死了一百多个举人。直到万历年间,由大学士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砖瓦结构。

   

  北京贡院历史图片

  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武举考试

  文举考试考的是笔头功夫,那么武举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武举说白了就是比文举多了一个体育加试,可比我们现在所考的体育难多了。其实当年的武举考试,并非是为了体现考生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的私心所致。她在上任的第二年就开创了武举考试,并且对其十分地重视,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

  对于武举考生的挑选可谓是格外得苛刻,凡是要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身高必定要达到一米九以上。第一个考题就是搬大石头,有50斤、100斤、250斤、290斤和300斤五个等级,要求考生把不同重量的石块从轻到重挨个举过胸,然后抛向空中再用双手接住,三次不掉地下的人才算合格。第二个项目是射箭考试,要以不同的姿态(站着、走着、跑着、骑马),如果四种姿势全射中,就可以参加军事常识考试了。一旦考中武进士,就能在兵部谋个一官半职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凡事精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武士还能受到武则天的重用,作为她的贴身保镖。

   

  武举考试用具

  五花八门样样精通:最早的“托福”考试

  现如今,出国留学十分热门。但你知道么?早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就派出了一批公派留学生,像我们特别熟悉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出国镀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早在清朝末年1909年,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史家胡同举办了一场考试,考生们争的是赴美出国留学的指标,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托福考试。由于留学是公费的,所以竞争十分激烈。1909年4月8日,第一批考生就有630人,结果录取比例将近1:13,只有47个人过了。接着1910年7月21日,第二批的考试又开始了,有400多人参加。说起考试的科目,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令人咂舌,那日上午考的是国文,要写一篇《不以规矩不以成方圆说》的作文,下午考的是英语,也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只有这两门都合格了,才能参加接下来的考试,一连考三天,包括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语或法语、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化学、三角、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当时应考的400多人里,只有70人合格。到了1911年6月,是最后一次考试,只有63人被录取。从那以后,清政府不再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了。

   

  清末留学生赴美

  相比现在的考试,历史上的考试,在方式的种类和内容的难度上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想若是活在以前,我们又是否能有信心去面对如此的考试呢?想到这里,也不得不佩服那时的人,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拼尽毕生所学。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