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前世“孽缘”:盘点历史上的“文人相轻”

作者:寒星 · 2015-09-06 来源:凯风山东

 

   “你瞅啥!”“瞅你咋的!”中国的文人,都是很傲的,中国文坛的“王八绿豆”说来真不多,但互不对眼的却大有人在。说到底,就是谁都不服谁,“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典论•论文》中写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国•魏•曹丕。看来,文人看不起彼此,是早已有之。看看历史上的这些文人相轻事件,让我们的三观重新接受洗礼吧!

  一、王夫之VS杜甫

  杜甫与李白合称为“李杜”,读过杜甫诗的人,均为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情感所动容,王夫之却是一个例外。他讥杜诗《石壕吏》是“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又质疑说:“杜陵忠孝之情不逮,乃求助于血勇。丈夫白刃临头时且须如此,何况一衣十年,三旬九食耶?”一件衣服穿十年,一个月吃九顿饭,穷愁潦倒的杜甫凭什么来行忠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历来被人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在王夫之看来,忧之以眉,就是假忧。

  二、刘文典VS沈从文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大师,十分狂傲。瞧不起沈从文。沈从文晋升教授,月薪360元,这个教授薪水并不高,刘文典月薪470元。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文典仍然拒绝为沈从文“抬轿”,并坚定地发言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拿四块,沈从文四毛钱都没有!”某日,日军飞机扔炸弹。大家纷纷逃跑。刘文典也跑,跑着跑着,他突然想起他最为钦佩的陈寅恪教授因为营养不良,视力严重下降。刘文典赶紧带学生找到正茫然不知去处的陈寅恪,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边跑边喊:“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跑着跑着,刘文典忽然看到沈从文也夹杂在人流中,刘文典破口大骂:“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

  三、倪云林VS金宣伯

  倪云林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有洁癖,书房里所有零星的物件儿,都要让两个僮仆不停地拂扫尘土。他家厅堂前有棵梧桐树,早晚都要挑水来清洗,以至于竟把树洗死了。晚上听到有谁咳嗽,心里头便一阵地烦恶。第二天就要让僮仆去看吐下的痰痕。那僮仆找不到,怕被打,就拾了一枚拾破败的树叶,上面有点像有痰痕的来塞责。倪瓒捂着鼻子闭着眼睛,让那僮仆拿去直扔到三里以外。

    当他寄住在邹家的时候,邹先生有个女婿叫金宣伯,这天来拜访他。倪云林十分喜欢温文尔雅的人,听说金宣伯是儒生,连鞋子也没穿好就出来迎接。可当见到他说话长相都很粗鲁后,竟然很是愤怒,一巴掌就呼上去了。金宣伯又是惭愧又是忿怒,也不见邹先生就走了。邹先生出来后,问他为什么,倪瓒说:“金宣伯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我把他骂走了!”

  四、黄侃VS胡适

  民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大师,其中不乏温馨调侃的经典段子,其中就有黄侃和胡适。对于胡适提倡的白话文,黄侃的态度是:“胡适之说做白话文痛快,世界上哪有痛快的事,金圣叹说过世界上最痛的事,莫过于砍头,世界上最快的事,莫过于饮酒。胡适之如果要痛快,可以去喝了酒再仰起颈子来给人砍掉。”黄侃还曾经调侃胡适的名字,说他真心实意想推广白话文就该叫“往哪去”才对。胡适有一次评价京剧,说京剧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当即站起来说:“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

  五、杨炯VS王勃

  隋朝过去,唐朝伊始,李杜王维尚未出生,文坛谁为翘楚呢?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最佳组合,“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统称为“初唐四杰”,他们文笔好,并以文章见称。骆宾王的《鹅》为我们所熟知,但他在这个排行榜上竟然居末,而榜上人对这个排名也颇有微词。据《旧唐书》记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就不服气地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这么赤裸裸的话震撼世人,以致流传至今。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