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寄哀思:从李嘉诚悼念李光耀品读传世悼词

作者:沈 默 综合 · 2015-04-13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去世当天(3月23日),香港大亨李嘉诚即率两个儿子赶赴新加坡,吊唁老友,并致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长子李显龙。

 

李嘉诚偕二子祭拜李光耀

  李嘉诚吊唁李光耀的悼词全文如下:

  黯悉李资政辞世,不胜惋悼,哀伤难舍。

  资政是世罕其匹、东西一合的历史巨人,笃志结领民心民智,实现有序、自由、公平和仁惠的社会。资政一生果敢磊烈、持守相本、风度庄严、平易近人。身虽同乎万物生死,精神不灭不朽,长存人心。

  李氏有缘与资政多次面晤,其思之深,见之远,仁之厚,一切一切仿如昨天,怎不感念畴昔。谨偕小儿泽钜、泽楷敬致深切慰唁,盼总理阁下与家人节哀顺应。

  李嘉诚用短短100多个汉字的悼词,表达了对李光耀辞世的哀伤,情深意长,让人感叹“其文大雅、其辞细琢、其意隽永、其情戚戚”。

  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因悼念逝者而传世的经典佳作,且听小编采撷几篇不同对象的悼文与您一起细细品读,借四月清明时节,寄托哀思,告慰亲人。

  一、曹植《行女哀辞》并序

 

  【悼文】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难裁;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怅情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译文】序:我的小女儿行女出生于深秋时节,在第二年四月的初夏死去。短短三年之中,两个心爱的女儿相继夭亡。

  上苍赐予人类宝贵的生命,寿命的长短何以这么难猜!

  有人可以幸运地活到白首,有的人却死在母亲的腹胎。

  痛失金瓠的悲伤还没有结束,又眼看着行女被尘土湮埋。

  可怜的孩子像木槿花一样凋落;又像晨露,干的这么快。

  我想到那凋零的小小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顿时间失了常态。

  怨恨天高却没有长梯借我攀缘,我还能向谁诉出我心中的苦哀!

  【品读】这篇哀辞是曹植为哀悼小女儿行女之死而作。行女究竟死于何时,史上没有记载,只能作一些推测。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里提到:“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dá)。”说明行女死的时候,徐干曾作过一篇《行女哀辞》,刘勰也曾亲眼所见。徐干死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则行女应该死于建安二十三年之前;又根据曹植《行女哀辞》的逸句“家王征蜀汉”中的“家王”一词,可以推算出行女之死应该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进爵魏王之后。

  二、贾谊《吊屈原文》(节选)

 

  【悼文】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译文】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

  【品读】此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中,经过湘水时所作。屈原自沉于汨罗江,贾谊触景生情,作此凭吊屈原同时亦以自伤。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屈原文》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悼念屈原的文学作品。

  三、陆机《吊魏武帝文》(节选)

 

  【原文】…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於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译文】…真是可悲啊!贪生过分的还是要失去生命,恶死太甚,还是要得到死,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抛掉他厌恶的死,再有威力的人,也没有办法保全他贪恋的生命。所以前代的有识之士才不在这上面留心,而圣人也极少谈这些事情。至于感情被外物所牵累,心意留恋于闺房之中,恐怕这是贤人俊士所应该废弃的吧?于是心中烦闷起来,献上吊文一篇。

  【品读】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其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名将。吴国灭亡后,他出仕于敌国的晋朝,晋元康八年,陆机成为著作郎,有机会在秘阁翻阅旧时的各种文献,读到魏武帝曹操的遗令,不胜伤怀叹息,而作《吊魏武帝文》。文章充分肯定了曹操一生巨大的业绩和宏伟的气魄,但又对他过分牵挂身后的琐事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个通达的人所应持的态度,感伤曹操拥有“回天倒日”之力,但对自己的最终命运却无可奈何的凄凉景象。

  四、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原文】…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易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译文】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品读】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以祭文形式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五、袁枚《祭妹文》(节选)

 

  【原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经》、《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译文】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象这样苦守贞节。

  【品读】袁枚(1716-1797),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其未出生时,父母曾与高姓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提出解除婚约,但素文囿于封建礼教,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谢世。

  六、归有光《祭外姑文》(节选)

 

  【原文】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译文】昔日我的亡妻(魏孺人),能够对我的父母孝敬,对我的兄弟姊妹友爱,由此可知夫人善于教子;粗茶淡饭的生活,亡妻从不觉得不香甜,由此可知夫人平日是如何节俭;丫鬟仆人的侍奉,亡妻从不曾有过粗暴的言辞和严厉的神色,由此可知夫人平日的仁德。岁在癸巳那年,秋冬交替的时节,亡妻忽然染上了重病,气息非常短促。仍每日思念母亲,扶病而归家省亲。病严重发作之后,又扶病而东归。沿途水路仅二十里,似乎都不能到达家中了。(古诗百科)十月庚子,将气绝的夜里,还向丫鬃问时辰,丫鬓答说:“已二鼓天了。”听见窗外风声浙浙作响,亡妻说:“天气寒冷,又刮着风,我母亲大概不能来了吧?我大概不能等到了吧?”唉呀!颠仆困倦,临死将终之时,母女之间的情义多么深厚啊!

  【品读】归有光(1506-1571),明代后期散文大家。他不仅仕途蹭蹬,而且个人生活极度不幸。他八岁丧母,两度丧妻,两度丧失儿女。先妻与他生活六年后便死,岳父母却一如既往关怀和帮助他这个被人嗤笑的女婿。正因此故,归有光怀着满腔感恩戴德和思念亡妻的真情而写此文,真挚情慷似从肺腑间流出。此时他已四十多岁,身名未立而家庭不幸,外姑的去世,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和哀伤,本文看似祭悼外姑连带思念亡妻,又何尝不是哭诉哀悼己身呢?

  七、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节选)

 

  【原文】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译文】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品读】退休家居的欧阳修66岁病逝。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因欧阳修对王安石有知遇之恩,不能忘怀于欧公,写下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文章列举欧阳修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气节,令人感佩欧公之气度,读来声调起伏顿挫,加之以缠绵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现哀痛缅怀的气氛。明代茅坤认为,在所有为欧阳修写的祭文中,本文数第一。

  八、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节选)

 

  【原文】维元十二年岁次丁酉闰五月已亥,居易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伏惟哥孝友慈惠,和易谦恭,发自修身,施于为政。行成门内,信及朋僚。廉干露于官方,温重形于酒德。冀资福履,保受康宁。不谓才及中年,始登下位;辞家未逾数月,寝床未及两旬。皇天无知,降此凶酷。交游行路,尚为兴叹;骨肉亲爱,岂可胜哀!举声一号,心骨俱碎。今属日时叶吉,窀穸有期,下邽南原,永附松槚。居易负忧系职,身不自由。伏枕之初,既阙在左右;执绋之际,又不获躬亲。痛恨所钟,倍百常理。

  【品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兄原名白幼文,因其在浮梁县为官,白居易常在家书中尊称其为浮梁大兄。由于父亲去世较早,白居易是在大哥的培养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对大哥充满着深深的情意和敬重。他被贬江州时,大哥还健在,曾去浮梁县看望过长兄。他谪居江州的第三年,白幼文病逝,白居易深情地写下了《祭浮梁大兄文》的祭文,抒发了失去兄长的哀痛,颂扬了大兄的品德情操。 

  九、刘大櫆的《祭舅氏文》

 

  【原文】维年月日,刘氏甥大櫆,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舅氏杨君稚棠先生之灵。呜呼舅氏!以君之毅然直方长者,而天乃绝其嗣续,使茕茕之孤魂,依于月山之址。櫆不肖,未尝学问,然君独顾之而喜,谓“能光刘氏之业者,其在斯人。吾未老耄,庶几犹及之见矣。”呜呼!孰知君之忽焉以殁,而不肖之零落无状,今犹若此。尚飨。

  【品读】刘大櫆(1698—1779),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人物,仕途不得志,终身以授徒为业。一般祭文,都要记死者生平可传之事,可敬之品格,而这篇短章,只有一句生平,一句赞语,重点在借舅氏的生前期望,抒发作者“零落无状”的人生感慨。全文情事兼备,简洁而有余味。(图文来源网络,沈默整理综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郁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