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道德经》:不要轻易把“价值观”挂在嘴上

2020-09-23 来源:腾讯网文化

01

几天前,一位企业家朋友找我,他和高管们花了几天时间,讨论出一个新的企业价值观,希望听听我的意见。

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十六个字:“顾客至上、关爱员工、诚实守信、勤奋创新”。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我就是觉得,把这十六个字挂在任何企业的墙上,都没毛病

事实上,我在很多企业的墙上,见过类似的东西,但却很少见到有人“说到做到”。

所谓的价值观,从字面上理解,是对事物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价值取向,没有对错、只有利弊;对于苍蝇来说,“屎是香的”是绝对的真理,但对于蜜蜂而言,这简直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可是和人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从来不会因为价值观的冲突而互为死敌。

人类的价值观也是服务于生存所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位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在太平洋岛屿上考察食人部落,他觉得人吃人是非常野蛮和残忍的事情。后来,他和食人部落的酋长熟络起来,通过翻译攀谈,说起欧洲正在发生战争,一天有几万人丧生。

部落酋长好奇地问:“每天杀那么多人,你们吃的完吗?”人类学家解释说欧洲人不吃人肉,部落酋长惊呆了,说:“你们不吃人,还要每天杀那么多人,简直太野蛮和残忍了!”

02

现代社会由于地域间的迁徙、交流更加密切,世界变平了、也变小了,发达国家对全世界有更为强势和主导的影响力,因此,先进文明的价值观就成了“普世价值”,被争相效仿;比如,“做企业需要建立自己价值观”,这就是受了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群体文化中的价值观,有点像“习惯法”,它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不需要理性和逻辑思考的判断,对于人们来说,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这样的。

企业之所以需要提炼自己的价值观,我觉得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思维和行为准则,第二是希望这种准则变成全体员工理所当然的习惯。这样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能内耗最小、动力最强。

企业价值观,本质上是企业自己订立的精神契约,但由于人性的急功近利和自我膨胀,人们往往会轻易违背这份契约。

违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损失来临时,推卸责任,翻脸不认帐;另一种是在利益面前起了贪念,坐地起价,想要比约定更多的东西。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会让短期利益更大化,其实却给长期利益留下了隐患。

“价值观”写得再漂亮都没用,重大利益和重大损失才是它的试金石;张瑞敏当年砸掉了价值不菲的有质量瑕疵的冰箱,确立了海尔公司“注重质量”的价值观;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也印证,“把投资者当猪宰”才是他们真正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喜欢把价值观公诸于世,希望以此赢得公众的更多信任。但有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为了一点点利益,就置这份契约而不顾,吃相难看之极;而当受害的消费者诉诸法律和媒体,把事情闹大时,企业又各种公关、道歉、补偿,希望挽回自己的形象;这副进退失所的模样,真是活脱脱的小人。

03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意思是天道是最诚实,春夏秋冬的转换、日出日落的时点,从来都准确无误,天道与万物似乎签订了契约,万物按照这份契约运作,一岁一枯荣,从不被骗,也从没有意外的惊喜。

孟子又说“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类社会也需要契约,用来互相约束,但人总是自作聪明,用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释契约,用有利于自己的契约苛责别人,获得超额利益;而这种越界,往往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符合天道的行为,才是“德”与“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小人和圣人的差别,就是太喜欢想入非非、瞎折腾。他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是这样说的:

和大怨,必有馀怨,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於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读>>

就算巨大的怨恨得以和解,必然还会有余留的怨恨。

(制造出了怨恨)事后再以德去回报怨,难道是妥善的办法吗?

因此,圣人就算手里掌握着债权的契约,也不会对别人有过分苛责的要求。

有德的人就像持借据的圣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负责收税的人那样苛取。

天道对人是不分亲疏的,它只帮助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

最好的管理是不让问题出现,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去用各种诚恳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作为领导者,如果他的问题频频出现,甚至越来越多,那肯定是他缺乏自己的主心骨,或者说他没有稳定的价值观。

有稳定价值观的人,通常能守住自己的上限和底线,处于强势地位时,不会对别人提过分的要求,处于弱势地位时,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样的人表里如一、行胜于言,所以很少把“价值观”挂在嘴上。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