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人也要过国庆 揭中国史上第1个国庆节

作者:佚名 · 2017-10-01 来源:凤凰卫视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国庆节也称国庆日、国庆纪念日,是指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或其他有重大意义的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每个国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国庆”始于何时?“国庆日”又有哪些具体内涵?今天,小红果和您一同来梳理一下我国“国庆日”的历史演变。

  现今意义上的“国庆节”,是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在我国,国庆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古代国庆

 

  清代“万寿节”

  “国庆”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普天同庆莫过于帝王的登基、婚娶、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与现代国之大庆意义较为接近的要数唐玄宗以庆贺自己生日,并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千秋节”,每年唐玄宗生日这一天,朝臣敬贺,百姓奔走把酒言欢。以后历代君王多有效仿,相沿成习。唐宋以后,随着佛教的兴起,佛诞日等其他宗教节日被迅速地世俗化,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一个纪念日。

 

  古代春耕大典

  中国古代历经多次改朝换代,没有史料记载有关“国庆”的内容。“国庆”在古代的中国人眼里,国富民丰便值得庆祝,劳动人民辛苦丰收之后,在中秋、冬至举行庆祝活动,期盼下一年的风调雨顺。即使是身居皇宫的帝王也在每年春天举行春耕大典,祈求国泰民安。

  为了风调雨顺,为了和谐安康,为了国家富强,总会有那么些日子,值得我们去庆贺。普天之下,国家繁盛,丰收祥和,人民安康,皆为国之吉庆,亦称之为“国庆”。

  现代演变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69年10月1日,国庆20周年纪念日的天安门城楼,人潮涌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在每年国庆节当天,都会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节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一重大节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已经中断25年的国庆阅兵。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纪念日,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纪念日,在首都盛大阅兵式中首次亮相的新型地空导弹部队。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纪念日,在北京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活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3次。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