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独家:入周问礼 孔子都做了些啥?

作者:黄佐鸿 · 2017-07-28 来源:凯风网

  孔子一生非常向往周文化,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文明盛世的礼乐,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希望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有一次,他对鲁国人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老子)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敬叔将孔子的想法报告了鲁国国君昭公。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位小童。孔子遂和南宫敬叔一道,来到东周都城(今洛阳)请教学习礼乐。那么,孔子到了洛阳,都做了些啥呢?

   

  问礼于老聃 

  孔子千里迢迢来到了东周的都城洛阳,找到了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学习周公的礼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所以人们也称李聃为老聃。)老聃时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当时的一位大思想家、大学者,熟知周礼。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君子生逢其时才能施展抱负,干出事业;不逢其时则只能碌碌无为。我听说,出色的商人都深藏不露,有盛德的君子,容貌却像普通人。去掉您的傲气和各种欲望,不要装腔作势和好高骛远,这些都不利于您的身体,我所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些了。

  孔子向老子辞别时,老子对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德的人送人言语。我得不到富贵,却占有了仁人的名义,只好送您几句话:聪明、观察细致而又将死的人,是爱好议论别人的人;渊博善辩而又危害自身的人,是揭发别人罪恶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张扬自己;作为人臣,不要张扬自己。

  老子的议论大约深深地震撼了孔子,他对弟子说:鸟,我知其会飞;鱼,我知其会游;兽,我知其会跑。会跑的可以准备网,会游的可以准备纶,会飞的可以准备矰。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乘风驾云高飞天上。我今日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学乐于苌弘 

  孔子自曲阜西行至洛邑,向老子请教礼制之后,特意去拜访苌弘,向其请教“乐”的知识。苌弘,字叔,又称苌叔。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时就久仰其名其才。

   

  孔子见到苌弘后,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观先王之遗制 

  《孔子家语·观周》中记载:“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遗制指前代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或成规。洛阳是周朝的都城,周室的图书典籍、庙堂文物,尽荟于此。孔子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面对西周礼乐制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礼乐文化更是崇拜。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上被贴了三道封条。孔子绕着铜人一看,发现其背面刻着“古之慎言也”五个字,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这给孔子以极大震撼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悔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后世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孔子洛阳之行,入周问礼,使他的眼界大开,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孔子在之后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与这段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齐济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