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600年前 逃亡到汉中的皇帝究竟是谁

作者:梁 奋 · 2017-05-26 来源:凯风网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东边的西乡,地处秦巴山区,是个南方之北,北方之南的神奇地方。600多年前的朱允炆,系朱元璋的嫡孙,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由于父亲未当皇帝就英年早逝,哥哥又夭折,所以他被立为太孙,21岁时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纭,民间一直流传着他削发为僧的故事。但在陕西汉中市西乡县一直保留着建文帝的一些传说和足迹。

  “靖难”之役

  建文帝与朱棣叔侄间的敌对行动,爆发于1399年8月5日。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在北平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斗争。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朱棣逐渐占上风,于1402年6月,燕军攻破京城,混战中皇宫燃起大火,等到火灾被扑灭后,除了几具无法辨认的骨骸外,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逃亡之路

  历史上早有建文帝化妆成和尚,乘大火之际从鬼门走水路离开。那么,他的逃亡路线,最好是远离京城。出南京沿长江向西,行至武汉进入汉江。汉中西乡,应该是他躲避叔叔追杀的最佳处所。它距离汉中不到100公里,往北翻秦岭上西安也比较便捷,是积蓄力量、屯兵备战的好地方。据传说,此人来西乡,除了皇后、一双儿女外,身边只有3个贴身保镖,后来陆续集结了不少人马。

  刚到西乡的那段时间,他们在远离县城的大河坝落脚,住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下,非常隐蔽。那时信息传递很慢,远在南京(后迁都北京)朱棣是什么态度,对失踪的侄子朱允炆将采取什么措施,地方衙门尚不明确。所以,他们得以稳定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此山崖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建文崖”,沿用至今。

  正值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建文帝不甘心失败和流亡下去,而是派亲信与西乡县衙、汉中府衙,川北各地秘密联系,下圣旨勤王复国。

  复国之困

  由于大河坝到西乡县城有100多公里,而且多是山路,交通极为不便。经过周密考虑,建文帝便把皇后和长子朱文奎搬迁至距离县城5公里的凤凰山住下,自己便亲自下山,奔波于陕南与川北各地,组织官员,集结武装力量,策划东进攻打南京,消灭朱棣。

  不久,一条让他痛心万分的消息传来:“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此时,他没有灰心,而是积极联络各方面力量,筹划起兵,掀起复国运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方面,朱棣在南京成功登基称帝,下令全国追捕他,甚至派人去海外寻找,不放过任何有关朱允炆的线索;另一方面,经历了元末明初多年战乱,社会承受能力已全面奔溃,人民厌倦战争,盼望天下安定,恢复生产,过上太平日子。所以,建文帝尽了最大努力,但是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兵少将寡,复国理想遥遥无期。

  因为他离开凤凰山后,多年未归。王子在此长大后,按照母后的叮嘱,也离开这里,去追随父王建文帝。后不知所终。此山,老百姓叫着“王子岭”,文革前西乡县政府组织老百姓在此修建一座水库,名曰“王子岭水库”,如今依然在灌溉千亩农田。或许,老百姓怀念这位流亡之君,或许他在这里生活期间为乡里办过许多实事好事,受到爱戴,清乾隆52年,人们自发在山上修建寺庙一座,名曰:“寄子寨”,寓意建文帝将儿子寄养在这山寨里,直至长大成人。清同治13年6月重修,1968年文革时遭毁坏,2008年当地群众再次重建。此寨的庙上,如今香火旺盛,每月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600多年前,流亡皇帝朱允炆确实来到西乡,并生活过一段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