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凡事都依圣旨而行 “三旨宰相”惟上是从

2017-04-10 来源:媛媛乱谈

  历史上既有海瑞、包拯这样的大清官,也有石崇、和珅这样的大贪官。除这两类官员之外,还有第三种官员,那就是尸位素餐、毫无建树的庸官。这里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庸官。

 

  “陪伴吃饭的宰相”:这里要说的就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的宰相卢怀慎,他为官清廉不假,但在政务上却是毫无建树。在任职期间,他自知与同殿的名相姚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啥事儿都推给了姚崇,自己概不过问,姚崇说啥就是啥,当时人都讥讽其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竟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三年。

 

  “模棱宰相”: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也是位特会打太极的圆滑宰相。他虽说才华横溢,能力也很了得,但在其三度拜相,位居相位的九年时间里,却始终在政务没有建树,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屈从附和,圆滑于君臣之间。他时常对别人说:“做官处理事情,不要那么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否则一旦出事之后,肯定会留下受谴责或处分的危险。因此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这就是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所在了。

 

  “三旨宰相”: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珪,全靠他叔叔王罕抚养成人。后来他的官职越做越大,超过了王罕,王罕怕其膨胀,便多次写信嘱咐其“以盛满为戒”。后来事实证明王珪很听话,以至于谨慎都过了头,可以说是完全变成了不作为。

  他在相位的16年时间里,政务也是得过且过,毫无建树,每次遇到朝廷的大事,也是不动脑筋、不献计策的,只是起到了一个上情下达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的时候,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接曰:“领圣旨”;出殿见人曰:“得圣旨”。总之,凡是都是依圣旨而行,惟上是从,成了只会唯命是从的高官,世人称为“三旨宰相”。

 

  “浪子宰相”:这位也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名为周邦彦,官至宰辅,是个富二代。他生性放荡,不理政事,只图享乐。一是喜欢踢球;二是喜欢写荤段子,当时但凡是他写的新段子,都会有老鸨来买版权,回去教姑娘唱给客人听;三是喜欢交际,时常招呼各种朋友到家里来吃喝,同时又乐善好施,每次遇到有进京赶考的举子必会出手救济。由于很会搞关系,所以他官运亨通,提升的是飞快。

  在成为朝廷重臣之后,不干正事,专门研究关系学,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时,他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灭亡。

 

  “棉花宰相”:当年的明宪宗不问政事,内阁和六部的人都在混日子。当时的大学士、内阁首辅刘吉在位时,也是尸位素餐,逢迎皇帝,勾结宦官,粉饰自己。他最善于颠倒黑白,结党营私,但凡是意见与其相左者,肯定是一棒子打死。

  由于他不理国事,无所建树,屡次遭到言官的弹劾,但人家心理素质实在是强,不管你怎么说他就是充耳不闻。就这样他竟得以占据内阁18年之久,其中任内阁首辅15年,最后博了个“棉花宰相”的名号。

 

  “六不巡抚”:当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的时候,巡抚叶名琛表现的十分镇定。当他得知英军的两艘军舰都越过虎门、攻占了广州东郊的猎德等炮台时,微笑着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后来更是断言十五日无事。原来他的镇定是来自于他的巫术活动。当时他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供奉着李太白和吕洞宾两位大仙,所有的一切军机都是靠占卜来决定的。

  在面对敌军的时候,他的应对之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应故被称为“六不巡抚”。他不积极备战,只依靠迷信来退敌,最终广州城失陷,他也被俘,后被囚禁于印度的加尔各答,最终客死异乡。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