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最后一种你可能没听过

作者:佚名 · 2017-03-28 来源:搜狐网

  农村濒临失传的五种老手艺,最后一种美食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过

 

  不得不承认,很多文化是在农村这个广阔大地上传承的,有些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情;有些和城市文化格格不入,只有农村才有传承的土壤。

  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虽然身处贫瘠、生活相对单调的农村,但内心对于真善美的需求丝毫没有减弱。相反,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广大农民们热衷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积极创造,用自己的心灵手巧装扮着自己的生活和心灵。

  随着城市文明的进军,农民大量进程,农村大幅度萎缩,相应地一些植根在农村大地上的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手艺被逐渐取代和淡化,有些甚至成为濒临失传的稀有种类。例如以下五种老手艺:

 

  一、做花馍。北方农村擅长做面食,南方盛产稻米地方则擅长用米粉加工食品。在北方农村,为了避免单调的面条、馒头带来的重复感,追求更加赏心悦目、“色香味”俱全的饮食体验,在面食加工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创造。做花馍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色彩鲜艳、造型精致、可观可食,兼具艺术品和食物的作品,就是一代一代的家庭主妇们的杰作。但现在的农村,已经很少能找到会做花馍的青年媳妇了。

 

  二、做绣活。在很早以前的农村,谁家生了孩子过满月,别人家的贺礼基本都是手工缝制的衣服、绣花鞋、老虎帽子、绣花肚兜等等,一针一线、一物一件都是对孩子美好的祝福和对自己女红水平的展示。一些年轻女子出嫁的嫁妆,衣服、鞋子、头饰等,多半也是自己和娘家的女性亲友制作,晒嫁妆的时候,往往就能晒出女方家族的用心程度和女工技术。可惜,现在很多领域都采用机制绣花,虽然图案更统一,设计也更美观,但做工少了一份雅致,作品少了一份感情。

 

  三、剪窗花。过去的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窗花。大伙从门前经过,或者正月间走亲访友,大家都有有意无意地验看各家各户的对联、窗花。谁家对联写的好,就说明谁家有读书人,是有“文脉”的人;谁家的窗花剪得漂亮,就说明谁家的女主人心灵手巧,善于持家。过去有这样的环境,农村的女孩子很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和传承,个个都能拿起剪刀剪几下,她们中日后也会成长出手艺特别好的能人、巧姑娘、巧媳妇。但如今,剪纸虽然已成为一种艺术,也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论普及程度,和以前远远无法媲美。今天你要是想在十里八乡找一个会剪纸的人,还是挺难的。

 

  四、扎花灯。自从有了过元宵节的习俗,就催生了花灯艺术的兴起。能照明的叫灯,是日用品;只有在造型、用纸、装饰等方面用了灵感和创造的,那才叫花灯,才算艺术品。为了丰富花灯的造型,一些农村人会把生活遇到的各类物件、流传的故事乃至想象中的东西都设计和制作成花灯。过去的正月十五晚上,村里的孩子们会自觉聚在一起开花灯会,那些花灯虽不能说流光溢彩、鬼斧神工,但却个个不同,匠心独运,每盏花灯就是一个故事、一份希望、一处美丽。

 

  五、做麻腐。麻腐是一种创造性的食品,它的食材来源是大麻籽。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很早的过去的某一天,突然发现用来榨油的大麻子,居然可以有另外一种吃法。将大麻子碾碎后,将麻籽的皮淘洗、过滤干净,然后将滤清的汁水放在锅里煮沸,再用卤水或者浆水“点”,这种乳汁一样的汁水就会凝固成豆腐一样的东西。据说,“点”麻腐和“点”豆腐一样,都是一门对经验、技术、悟性要求比较高的手艺。前面的程序比较简单,但到“点”的环节,必须请村里的“高手”前来帮忙或者亲自操作。麻腐可以做成饺子、包子、锅贴、麻腐烩等等好多种美食,每一种吃了都保证让你回味无穷。不过,我相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过麻腐这样的美食了。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